“你能让人带我去一趟摄影棚吗?特别想回去看看,老不进那个地方,心里憋得难受。”晚年因糖尿病而截肢,只能在轮椅上生活的王启民,曾经无限怀念地说。这样一位深爱着电影的艺术大师,长影原总摄影师、导演,9日22时05分因肾脏衰竭谢世,享年85岁。
王启民原名王福春,生于1921年1月,是新中国电影的元老,解放后先后拍摄了《秦香莲》、《芦笙恋歌》、《党的女儿》、《战火中的青春》、《甲午风云》、《兵临城下》
、《独立大队》、《人到中年》等优秀影片。他是东影(长影前身)的创建者之一,开创并实践了中国电影东方美学流派。去年年末,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授予的“优秀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醉心电影的爱恋
严重晕船但一扛摄影机就“好”
王启民的大女儿王婀玲说:“我爸爸是个把事业看得比家庭重的人,我记得小时候他只要在长春拍戏,都是凌晨1点才回家。”王启民生前的朋友回忆,他在为《甲午风云》担任摄影的时候,晕船晕得厉害,几乎上船就吐,可是一扛起摄影机,他立刻就精神了。等导演一说“停”,他立刻就跑到船边大吐一场。直到截肢之后,王启民依然对电影念念不忘,每逢有年轻的朋友到家里,他就会请大家带他去摄影棚,“我永远也忘不了摄影棚里那个味儿,平时老是病着,可是只要闻到那股味儿,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王启民生前说。
坚强乐观的人生
头脑清晰“掩盖”了身体病况
王启民身体一直不好,常年受到糖尿病的困扰,1996年因为末梢坏死而截去了一只脚的脚趾,2001年另一条腿截去了膝盖以下的部分。虽然身体很差,但是一直很乐观。王婀玲说:“去年开始父亲身体变得很差,但是却没有人发现,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每次有人来采访他,他的精神都会抖擞起来,而且父亲的头脑一直很清晰,很多人、包括崔永元的《电影传奇》,都要靠父亲来验证一些时间上的偏差。”今年春节期间,王启民因感冒入院,出院后每况愈下,直到4月5日再次入院,就再也没有走出病房。
化为不朽的艺术
《独立大队》被当做摄影系的教材
王启民自1937年考入“满映”以来,一生都和电影融合在一起。作为演员,他是“满映”第一部影片的男主角;作为摄影师,他是“满映”的第一个独立拍片的中国人;作为导演,他和孙羽联合导演并自己担任摄影师的《人到中年》,荣获金鸡奖、百花奖等诸多奖项。1962年王启民拍摄的《独立大队》,一度作为电影学院摄影系的教材。崔永元赞誉他为“至今无人能及的黑白片摄影艺术家”,在中国电影人还在争论中国摄影师要走美国道路还是苏联道路时,是王启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摄影”之路,开创了“远景取其势,近景取其质”的摄影风格。
崔永元发来唁电
正在北京筹备“长征”活动的崔永元,遗憾未能赶到长春。昨日10时,崔永元发来唁电,寄托哀思:
惊悉王启民老师不幸逝世,噩耗传来,至为悲痛!我谨代表《电影传奇》并以我个人名义向王启民老师表示深切的哀悼。
王启民老师自1937年考入“满洲映画协会”投身于我国电影事业,一生精研摄影和艺术,在黑白片摄影上造诣颇高,是我国的一代摄影大师。王启民老师在艺术上的成就和追求,一如他个人品格的魅力,将时时激励后人。
逝者已矣,请家人节哀!
敬爱的王启民老师,一路走好!
崔永元及《电影传奇》全体工作人员
2006年4月10日于北京
追忆王启民
晚辈何赛飞:他是我事业的领航人
何赛飞的第一部电影《五女拜寿》,就是和王启民合作的,所以她对王启民有一种亦父亦友的尊重。当记者告诉她这个消息的时候,何赛飞一下就哭了起来,“王老师是我事业的领航人。前年崔永元在长春拍《电影传奇》的时候,我们一起去看过王老师。那时他的身体虽然不够硬朗,但是精神还很好,拉着我说东说西的。我记得那个时候,王老师说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如果他精神可以,就要去北京。没想到,前年那次见面,竟然是最后一面……”何赛飞说到这里已经泣不成声,连连向记者道歉,“对不起,我要去平静一下情绪。”
学生雷献禾:一颗螺丝他也要找回来
著名导演、摄影师雷献禾,初出茅庐的时候就是跟着王启民做摄影助理。《伐木人》和《绿色钱包》两次从师,让雷献禾对王启民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印象深刻,“我们在拍《伐木人》的时候,有一个场景是在山上拍的,后来摄影机的一颗螺丝掉在山上,晚上他就带着我们去山上找这颗螺丝。我们都挺不乐意的,他对我说,作为摄影师,就是一颗小螺丝也是你的责任。那时我跟着王老师拍戏,摄影机都要随身抱着,生怕有一点损失。这种严谨的态度,现在的电影人是没法比的。”因为身在北京无法赶来,雷献禾说:“我会永远怀念他为中国电影作出的卓越贡献。”
好友于蓝:晚年截肢也没听他抱怨一句
于蓝和王启民合作不多,只是在早年合作过一部新闻纪录片。即使如此,于蓝一直把王启民当做自己最尊敬的人。她说:“其实我和王启民是平辈的电影人,但是我对他一直都很尊重。他是一个特别坚强的人,他患糖尿病已经很多年了,身边从来都是带着药,但是他和谁也不说。晚年截肢之后,也没听他抱怨过一句,每次见面,他只关心我们的身体、家庭状况。”
本组稿件 本报记者 殷维(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