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讲述中国乡村“精神剥离”——话剧《白鹿原》排练现场见闻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8:25 东方网-文汇报

  ■文/本报驻京记者柳青

  这些天走进话剧《白鹿原》排练厅,耳边听不到熟悉的京腔,取而代之的是带着泥土气息的陕西乡音,从导演林兆华到主演濮存昕、宋丹丹,众人开口便是已经颇为顺溜的陕西话,让人乍一听以为来到了渭河平原上。《白鹿原》日前进入紧张的联排阶段,排练厅里常是两路人马、若干场戏同时开排--一边是白嘉轩与鹿子霖正斗智斗勇,另一角则在上演田
小娥与白孝文的情欲纠葛,林兆华则两头照应,不时亲自上阵“现身说法”。

  所谓“好事多磨”,话剧《白鹿原》早在3年前就开始筹备,几经波折后于去年8月建组,其后因重排《茶馆》又再度耽搁,终于在日前传出准信:《白鹿原》将作为今年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的闭幕演出,于5月31日在北京首演。

  台词:“老北京”改为陕西腔

  在我看了近两小时的排练后,林兆华很认真地问了一句,你能听明白都是怎么回事儿么?当我告诉他“没问题”时,他露出会心的微笑。

  以陕西方言排演《白鹿原》,这是林兆华力排众议的结果,而压力至今仍在。不断有人质疑,人艺放弃了地道的老北京味儿,还是人艺的戏么?演员一口陕西腔,台下观众听得懂么?但林兆华坚持:“非陕西话不可,如果这些人开京腔,那还是'白鹿原'上的事儿么?”他认为,陈忠实原作文本中充满了渭河平原乡间特有的表达,尤以人物对白为甚,若离了当地方言,那份生动与鲜活便不复存在。

  确实如此,看排练场上演员们虽则未着戏装,可当他们用方言道出小说中的段子时,那块历经了半世纪变幻风云的白鹿原便呼之欲出了。

  改编:着力精神命运转折

  一部《白鹿原》,跨越了辛亥革命前至解放战争后的岁月动荡中,世代生活在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家国仇家恨盘根错节,堪称中国农村变迁的史诗。这样一部小说要压缩成两个半小时的舞台剧,对编剧孟冰而言压力不小。

  “在时间与空间限制下,原作中确有不少精彩之处不得不放弃。”改编中,孟冰提取出白、鹿两家两代人在原上的恩怨纠葛,发生在白鹿原之外的故事则有意淡化。如何在大量情节删减后仍保有原作的实质?孟冰多次与作者陈忠实探讨。对方将几十万字的小说概括为简单的一句:展现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精神剥离的过程。农村的平衡在一次次被打破后重建,面对不断的外来冲击,有接受、拒绝与崩溃,一个接一个的命运攸关的十字路口成了小说中不断闪现的光点。

  讲述:秦腔串出历史感

  即便砍去白鹿原以外的支线,这仍是台多场景、多段落的散点戏。就像林兆华一句笑言,这戏决不能搭实景,怎么搭得过来,只能用服装等细节强调岁月流逝、历史纵深。那么,所有闪光的片断如何串到一处?

  孟冰最初意在让白鹿书院的朱先生扮演引领者,让他跳脱于剧内剧外,对白鹿原上种种人物和事件做出或道德或审美的判断。但林兆华更愿意让朱先生退回到普通读书人的位置上。

  于是,他提出以秦腔或老腔作为舞台上的贯穿符号。“这不仅是为了强调地域文化特点,是用秦腔暗示精神剥离以及精神剥离产生的影响。在重要的情感点上让秦腔'说话',让老唱段'说话'。我相信能找出这么些唱段--唱段里的故事和白鹿原的故事叠加一处时,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在历史上早已发生过。白鹿原的生活和中国千百年来农村生活形成了暗合,白鹿原上演的一步步曲折,就是中国历史一步步走来的缩影。”

  孟冰承认,秦腔的曲牌、唱词若能与剧情糅合,真正形成这种“暗合”,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为此他于日前再赴陕西,遍听华阴老腔、灞桥秦腔以寻找合适的唱段。(本报北京4月10日专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