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驰
金源故地阿城东9公里的亚沟镇岳吉村,比较完整地保存着一座清代举人府,如今已历经了百年风雨飘摇。
岳吉村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仅一水之隔。举人府所在地叫岳吉屯,满语义为“套”
,打猎术语,包括“箭、套子、弩”等全套打猎用具。由此可以猜想,这里曾经草木茂盛、兽类繁多,是个狩猎的好地方。这里有一座青砖鳞瓦、吊角飞檐的院落,就是昔日显赫一时的清代举人府。据《阿城县志》“名人录”上载:“胡明奎,字绍元,清光绪年间举人,倡办义学,于1896年请修文庙,获准。
胡德熙,字子勉,清末举人,于1926年著《吉林阿城县志稿》‘总论’、‘凡例’。”
对于两位举人的文字记载也仅于此,剩下的就是眼前这座空荡荡衰败的府第,再有的就是那些永远也不会随时光消逝的民间传说。
老举人胡明奎排行老五,民间称其为五举,他于清光绪年中举后,御赐一管理御膳的官职,由于其无心做官便返回家乡。光绪皇帝赏赐了他许多金银珠宝、山林土地,又赐玉衣一件,还差人在岳吉为其修建府第。
老举人自幼家贫,借衣成婚,新婚之夜却来人讨要,便发宏世大愿,将来若得翻身显贵,必周济乡里,广施钱粮。在他中举回乡后,果然如此。他生有三子四女,其子老三天生聪颖,五岁可熟读四书五经,后又中举,这便是少举人胡德熙。
举人的乐善好施,有口皆碑。人们更多说起的是举人府的“冬舍棉,夏舍单,死的送寿材。”举人府对面是一幢五间草房,名为“全善堂”,常年开粥锅。无论穷苦百姓、绿林草莽、过路乞讨之人均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广结善缘。据说,当时有一些好吃懒做之徒,就以靠粥锅为生。特别是数九寒冬,滴水成冰的时节,“全善堂”内温暖如春,南北两面大炕烧得滚烫。传言,一些胡子土匪还悄悄地来到此处“背宿”(过冬之意),而举人府的大车走南闯北从来也未遭到胡匪的滋扰。
据举人府旁居住的一赵姓老人回忆,原举人府有东西两个跨院儿,均有正房五间,厢房十余间,后有私塾三间,家庙三间,还有自己的碾房和磨房。周围院墙高筑,四角设有炮台,上有家丁护院。门里有影壁,门外有照壁,照壁前耸立着四根旗杆。门楼上方,悬扁两块,一扁上书“文魁”,另一扁上书“文元”。赵老汉虽已年过八旬,依然身体康健、思维敏捷,可见其言不假。想来这位于北方苦寒之地的举人府,也是颇为宏大壮观了。
关于举人府的后裔的去向,有人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进东北时,举人府败的家;也有人说是“土改”时,散的伙。总之,举人府的后人们不知何种原因,纷纷作鸟兽状散去,只留下一座空空如也的大宅子。据说“文革”时还让红卫兵小将们给革了命,毁坏了房脊上精美的雕饰。再后来,在三十几年的光阴里,这里又恢复了生机,昔日举人的家里回响了朗朗书声,成为村里的小学校。1999年5月的一天,村里的新学校,一座三层小楼破土动工了。出于募集资金的目的,举人府被村委会作价出卖。好在,买宅之人并未拆毁府内的房屋,如今,旧日的举人府却已门窗破败、瓦砾遍地、铁门紧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