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呼兰河钓史采撷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12:22 黑龙江日报

  尹兆民

  呼兰河,因萧红的《呼兰河传》而名播四海。她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由通肯河、克音河、努敏河、欧根河和依吉密河等支流汇集而成,流经海伦、望奎、兰西、呼兰等县(市)区,在哈尔滨市东郊注入松花江。

  呼兰河,滋润着松嫩平原东部广袤的土地,养育着一方人民。呼兰河水美鱼肥,鱼的品种几乎涵盖了我国北方淡水鱼的所有种类,就连武昌鱼(南方土名叫团头舫)呼兰河里都有,只不过把它叫鳊花。呼兰河的特产七星鱼,因两鳃都有七个孔而得名,形状像泥鳅鱼,比泥鳅鱼细,灰黄色,无鳞,周身都是油脂,体内无骨,吃起来既有鱼肉的鲜感,又有猪肉的香味。

  呼兰河上的垂钓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没有鱼钩之前,人们在呼兰河上钓鱼的方法是钝钩钓法。就是将细麻绳线涂上猪血做主钓线,每隔2米左右绑上两根细线,约尺余长,一根绑上野鸭蛋大小的面食或豆饼块,另一根比前一根长寸余,系一根像火柴杆一样的金属棍(系在金属棍中间),叫钝钩。一根主钓线拴上十几个钝钩后,将其顺着水流方向下到河中水急处(俗称暴流),当鱼来吃食物时,旁边的金属棍在水流的冲击下抽打鱼的眼睛或脸,使其吸食鱼饵很不舒服。按照鱼的习性,会把金属棍吞进嘴里用鳃排出去,这样金属棍在鱼鳃外边将鱼别住,使其不能逃脱。用这种方法捕获的都是大鱼。

  随着人们钓鱼实践的深入,在呼兰河上人们开始运用卡(读qiǎ)钓法。其主辅钓线拴法和钝钩钓法没什么区别,只是用一根辅线,线端拴上卡子,卡子是用竹子皮做的,样子像牙签,但比较薄,用豆油炸一下,弹性非常好,将钓线拴在卡子中间,用豆饼块或面食做饵料,放在卡子中间,把卡子两头弯回夹住饵料,用截成约7毫米左右长的苇子段套住两个卡子头。一根主钓线上的卡子数量不等,在呼兰河上顺着主流放到水中,鱼吞食鱼饵时,苇段裂开或脱落,原来环状的卡子便在鱼嘴中弹直,将鱼卡住。

  随着鱼钩的规模化生产和鱼线的市场化,人们的钓鱼方法也随之改进。一种钓获量大的钓法在呼兰河流域被广泛使用,钓者称其为“远绳”,也叫“趟子钩”。“远绳”的主线一般都在百八十米长,用约半尺左右长的辅线一头拴上钩,一头系在主线上,钩距在4尺左右。饵料种类较多,有蚯蚓、蛤蜊肉、泥鳅、小青蛙、豆饼、青玉米粒等等。用什么饵料要视钓啥鱼而定。下饵料时如果不是活体食,边上饵料边依次排在钩盘上,排好一行用细砂盖好,再排下行,防止钩线乱了。钩盘是边长2尺左右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光滑木板,三个边上钉一条高约1寸的木条,防止砂子散落出去,一边开口是为了放钩方便。

  当夕阳西下时,呼兰河上泛着金色的光,钓者便划着小木船,在河上开始撒钩。一般是两人操作,一人驾船,一人下钩,先把钓线的一头用木棍插在岸边,便开始顺着水流的方向下钩。如果是固体食饵下钩比较方便,随着船的行走,钩便在钩盘上依次滑落水中,因为有砂子钓线就会有条不紊地放下去;如果是活体食饵,就要边往钩上装鱼饵边往水中放钩(钓线也是事先在钩盘上摆好的,只不过是空钩罢了)。如果是一位熟练的钓者,下钩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次要下几趟钩,覆盖二、三里长的河段。第二天当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钓者便开始驾船去起钩了,一人划船,一人收钩。如果遇到大鱼时,收钩者就用抄罗子(抄网),在鱼没出水之前先将鱼抄进网里,然后再提到船上;如果钓到特别大的鱼时,收钩人便要蹓鱼,所谓蹓鱼,就是让其在水中拉着船左突右蹿,待鱼的力量大部分耗尽时再用抄罗子抄起,防止钩折线断而跑鱼。这种钓法,钓获量较大。

  “撅耷钩”,是一种钓具简单、操作简便的钓鱼方法。用一根2尺多长、筷子粗细的青柳条或竹梢子做钓竿,梢头系上一根1尺多长拴了鱼钩的钓线,这样,一把“撅耷钩”就做好了。下钩时将竿插到水边,竿梢略向河里倾斜,钓钩刚好沾到水即可,在钩上装好钓饵,操作便完成了。如果用小青蛙做饵,就将鱼钩钩到青蛙的背骨处,青蛙在水上游动,诱鱼的效果非常好。一次一般要下几十把钩,前一天把钩下好,钩与钩间距大约在10米左右,把一个河湾都布满。傍晚前下钩,第二天清晨起钩,从远处望去看到哪个钩竿的头一挑一点的,准是钓到鱼了。“撅耷钩”因此得名。

  说起钓鱼,不能不说说手竿钓鱼。在呼兰河上手竿被俗称为“漂竿”。最早的时候,人们把针用火烧红后弯成钩形作鱼钩,钓竿是用青柳条做成的,一般也就是3、4米长,也有在柳条上边绑上一根竹梢做钓竿的,鱼漂是用高粱梢截成4寸左右长将钓线绑在一端做成的。这样的钓具与现代的相比,明显地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鱼钩没有倒钩,鱼上钩后钩得不牢容易跑鱼;二是鱼漂是平卧在水面上的,只有鱼拉漂时才有反应,影响收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