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国家采购、名校情结和知识经济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16:33 南方周末

  □口述顾海兵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采访本报记者万静

  我曾经说过,教育问题主要不是教育的问题,而是教育系统之外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教育问题就和教育系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分成两个层面。

  一个是我们的大环境问题。大环境就是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我觉得现在有很大的问题。谁来监督教育部门?现在教育部并没有定期地向人大进行汇报、定期地接受人大的质询。失去监督的权力,一定是会出问题的。

  第二个层面,就是我们现在的高校,在理论上,已经是个法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企业都是独立地自主经营。它拥有原料的采购权,拥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那么,高校作为法人机构,它也应该拥有法人所应该拥有的权利。也就是说,它应该自主招生,应该拥有原料的采购权。但这种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失去了。它的标准被政府部门拿走了。政府部门按照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一个标准,来进行采购。这就使得全国所有的考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参加一个项目的竞争。大家完全在一种规则之下进行竞争,这种竞争的程度,实际上就非常悲惨,或者叫惨烈。如果让高校自主招生的话,它就能在不同的领域、方向上进行竞争。这样就分散了激烈的程度,而且也能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优势。

  实际上很多高校,也不是说每个专业都很强。不同的高校,本来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和分工。现在把所有高校都整到一起来打分排队,那么,北大清华当然就有优势。这就使得报考它们的人有所谓的“名校情结”,并不一定是把专业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了。名校情结加重,我觉得原因很多,跟中国的传统也多少有点关系。

  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考试的传统。所谓有伯乐才有

千里马。现在也就是延续了这种考试。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建国以后搞计划经济,资源是由政府来配置。这种配置就使得我们的很多名校占有一定的有利位置。比如我们现在讲名校情结,在很大程度上,首先由于北京集中了中央的资源。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是类似于“马太效应”。就是说,好的越好,越好给的东西越多。而我们的体制也促进了这样一种状态。

  实际上现在这种名校情结,我觉得其实老百姓的选择始终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个不存在对错的问题,存在的肯定有它的道理。

  至于怎么调整高校资源的分配,这个问题,跳出来看,实际上就是对教育怎么评价的问题。政府部门讲现在的教育是成功的,甚至杨振宁也说,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学生素质很高。我认为,这个说法是需要质疑的。第一,谁有资格说教育成功?绝对不能说裁判员和运动员是同一个人。教育部说成功,就成功了?

  教育是否成功,第一要问我们的学生。几乎所有的调查都可以证明,学生对现在的教育制度、高考制度,是很不满意的。第一,我们的学生睡觉的时间有多少?没有多少。第二,你问他们快乐吗?不快乐。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培养的是“考生”,而不是“学生”。

  再来看看家长、社会对高考是个什么看法。一方面有人说它是无奈,一方面有人说这样的高考可能具有某种公平性。但这是什么公平呢?如果没有效率,这种公平有什么意义呢?它能带来发展吗?它只能带来贫穷啊。如果我们还坚持认为不搞这种高考就不能带来公平,那社会就没办法前进了。不能为了维护这所谓的公平,牺牲自己的效率,不要发展,大家在低层次上进行内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我当然不是说有一种改革方案会有利无害,而是说,两害相权取其轻。对咱们国家来讲,最重要的是发展,是创新能力。但是你看现在的考试制度,能培养创造性人才吗?你再看北大清华,在发明创造上,北大清华根本就不可以说是排在全国最前面的。其实北大清华都应该感到汗颜。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它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是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关键是发明专利。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最大的影响,就是中国在世界知识经济舞台上,没有什么发言权。

  去年的国际发明专利申请,大概是十三四万件,美国大概占有30%,德国、日本大概占17%,我们中国大概在2500件左右。从这点来讲,我们国家所有的高校,我认为,就对它们的投入而言,都是不称职的。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发明专利,高校申请的份额,占的比例实在是太低了。

  在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里面,一半是外国企业来申请的,一半是国内的,一半的国内里面,又有40%是个人的,60%是机构的。国际的发明专利主要是靠机构,我们中国的发明专利40%都是靠个人。这是很悲哀的事情。在这60%里面,又有大概一半是三资企业的。剩下的一半才是我们的国有企业的,才是我们的高等学校的。

  (P115754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