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评论:高教评估的“部门化”是腐败的温床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08:42 国际在线

  作者:漆家衫

  如果高校在教学评估工作中作假,将被一票否决,被视为“不合格”。近日,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教育部从今年开始,将把各高校的自评报告、专家组考察评估意见和学校最终评估结论上网,向社会公布,以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新京报》4月19日)

  笔者是一名高校的普通教师,也曾有幸“恭逢其盛”。“迎评促建”,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迎评”期间,学校各个院长的“吃喝拉撒”全在学校,真正是“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段日子,我们院长的嘴都起水泡了,为啥,上火。红头文件一个个地发,会议从早到晚一个个地开,各种“精神”也一个个地下,学校和学院分别成立领导小组,下设诸如秘书组、特色项目组、材料数据组等等;在外面学习、读博、进修的老师,评估期间,也被一一召回。

  这样的“全校动员”,我想,并非我们一家。大多数高校都有这道坎儿。教育部评估出来的等级,事关高校的招生人数、专业设置和财政拨款,这可是饭碗啊。民间的那类排行榜可以不管,但这个官方排行榜,却一定得把工作做到实处。

  看官方的脸色,其实也很无奈。《高校评估暂行规定》明确表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是“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细细算来,这个暂行规定从1990年颁布到现在,也“暂行”16年之久了。高等教育评估中的部门垄断、低效率、不公正以及寻租、腐败,一直颇为人所诟病。但是,这个问题从1985年建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至今,20年时间硬是雷打不动,媒体的挞伐,根本就是“蚍蜉撼大树”。

  早有评论指出,高校评估是一个可怕的旋涡,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卷入进去:随意造假、变相贿赂、肆意浪费……可以肯定的是,高教评估的“部门化”、垄断化是这种腐败的温床。国家的各类文件虽然也时常强调要“鼓励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但是,政府的垄断行为及其背后的得利集团,客观上根本不允许承认其他评估者的地位和威信。发现造假“一票否定”,其实,比造假更可怕的是腐败。

  评估委员会和学校之间本应只是一种合作关系,而非工作检查和指导。在现在这种评估体制下,这种关系已经被异化成了“上下级”的行政关系。

  肯尼思(Kenneth)在《大学教学评价》一书中指出:多渠道的信息来源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中国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0余所,教育部不可能收集到全面准确的信息。当下,对高校的评估,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的自评材料,专家只做些验证工作。至于学校的社会声誉、校友成就、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几乎没有畅通的渠道去收集。在评估中,高校始终也是一种从属地位,对自上而下的评估结果只是消极的接受,这样的“迎评”能够“促建”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