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书店在电影中从来不缺乏浪漫情节。而现实中的书店更是人们汲取知识的乐园,一个城市的书店更是城市文明的名片。但就在昨日“代言成都的书店评选”最终揭晓:虽有9家书店获得优胜奖,但“代言成都的书店”遗憾空缺。代言成都的书店空缺,巨大的问号让成都书店业困惑:为什么空缺?成都的书店还有什么不足?面对这种空缺应当如何进行自我调
整?就此,本报展开了这次调查。
代言成都:
书店还需加把劲
昨日上午,在成都市图书馆举行的“成都市全民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上,由成都市新闻出版局、成都商报、《明日·快一周》杂志主办的“代言成都的书店评选”最终揭晓:包括弘文书局在内的九家书店获颁优胜奖,各获奖书店的老板们上台领奖时喜悦的神情溢于言表。但接下来,众人期盼的最高奖:“代言成都的书店”却并未颁出———2006“代言成都的书店”最终空缺!
4月21日终评时,书店老板们豪情满怀。但在昨日,获奖激动之余他们低调了很多。“比较遗憾,也表明我们还要努力吧。”一位原本志在必得的店主说,他的说法得到了颇多认同。时间简史大书房总经理何芳说,能杀入成都9强让她感到荣幸,而未获代言书店之称,她觉得自己的书店确实还不完全符合条件,“我们还应该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我会继续坚持,争取下一次当选。”弘文书局老板曾华说。
专家评审团主席魏明伦说,在他看来最后入选9强的书店已“很不错”,但要从这些书店中挑出一家来代言成都,他却觉得都还欠火候。“尽管这些书店各具特色,但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影响上看,都确实还没有谁能像北京、南京甚至昆明的著名民营书店一样,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昨日颁奖后,专家评审林文询说。“9家都各有特色,但综合起来看由哪一家来代言还不完全具备条件。留下空缺也是好事———可以让大家朝这个目标继续努力。”成都市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新湖的观点得到了评审们的一致认同:重要的是推动书店建设,让成都的书店更上档次,更有文化氛围,更具鲜明特色,让成都的书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今昔对照:
文化书店处境艰难
著名诗人流沙河说:“百年前卧龙桥一带全是线装书店。‘五四’前后有了新书店,巴金《家》里高家青年爱到‘华阳书报流通处’买书,有北方、上海的新文化报刊、书籍,新文化由此传播。60年前我中学时,春熙路就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新中国书店’、‘地球书局’等书店,卖的都是好书。祠堂街一带有上百家小书店。13年前,‘弘文书局’大力推销社科书籍。后来是‘卡夫卡书店’‘三一书店’……”流沙河说,成都的书店在历史上气象之鼎盛全国闻名。而书店业的兴盛,又促进了成都的文化传承和新知在成都的传播,让成都的文气得以长盛不衰———成都人文底蕴,书店功不可没!
年事已高、不能顺畅表达的老文化人车辐用笔“说”:书店打开了他接触外面世界的窗口,后来受五四影响,和进步书店里那些传播新文化的书关系很大。但是,辉煌历史却难掩他们对书店现实的忧虑。“现在人家一说到成都,不是说火锅,就是说美女。文化倒谈得少了。”原本激情高涨的流沙河先生,一谈到成都书店的现状,一下沉郁了很多。他叹息说:“古籍书店关门了,卡夫卡、三一书店如今也都消失了。我听说现在还在坚持卖人文学术类书籍的书店也都办得很艰难。”
“确实很艰难。”曾帮助经营三一书店,以在书店主持文化名人、学界名人讲座而在成都书店业、文化界颇有影响的孙文先生对那些关闭的书店知根知底,“但像卡夫卡书店这样的,确实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文社科和学术,经济效益太差,最后维持不下去了。”他说,读者群狭窄而让书店最终效益太小甚至难以维持,确实是高品位书店难以维持的原因。
“客观地说如今成都坚持只卖人文社科学术类高品位书籍只有弘文书局的曾华。”何芳说,她同时也感慨曾华的坚持并不容易,:“据我所知,如果不是有那么多朋友帮助支持她,她恐怕坚持不到现在。”对此,曾华表示同意:这13年来,弘文书局的坚持确实很难。“就是店员都不少三出三进的,因为待遇低啊,来这里呆下来的都是冲这里的文化氛围……要图其他的在这里图不到。”她说。
两难选择:
是赚钱还是赚口碑?
“2004年48家书刊批发企业、1500多家书刊零售企业……全年销售额3.8亿元,利润998.2万元,共销售图书2794万册。2005年47家书刊批发企业、2191家书刊零售经营单位……全年销售额4.4亿元,年利润1258.21万元,销售量3115.2万册。”记者从成都市新闻出版局市场处获得的信息显示:近两年成都书业呈上升之势。同时,记者从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获得信息:全国图书销售业发展呈上升趋势,全国书店数量也呈相应增长———无论是成都还是全国的情况似乎都显示:书店业不仅有传播文化知识的社会效益,而且富有经济效益。
“标准图书连锁应该说是成都市书店里面经济效益最好的。”“标准图书”专业连锁书店老板曾这样说,业内其他店主对此颇为认同。时间简史大书房总经理何芳说,在经济效益上,专卖各种科技类专业用书的标准图书效益显然远在其他书店之上,“别的不说,你看人家老板开的高档车就明白了。”而弘文书局老板曾华说:“看标准图书的店面装修就看得出来它的实力。”
但就在专业类、时尚类书店大赚其钱时,为什么专注于高品位文化图书的书店却境况艰难?
“如果只卖人文社科学术等高品位书籍,钱肯定能赚一些,但效益很低。”何芳说,原本在重庆市新华书店系统的她,下海梦想是要办一家高品位书店,但现实却并不以她的愿望为转移。“时间简史开了3年,前面全靠我做批发的收入补贴亏损。”她说,在时间简史大书房开业之初,月亏损最高达上万元,“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今年才能持平。”
她说,为尽可能地增加收入抑制亏损,她不得不引入了大量“大路货”类的畅销图书。“我也不知道这类书究竟多有用,或者有没有用,但这类书确实好卖,而且赚钱。”她叹口气说:“我也想像弘文书局那样坚持只卖人文社科学术,但那样太难!书店首先要生存才能发展!”
“肯定赚了钱,不然怎么给员工发工资,怎么让书店生存到现在?我赚的确实很少,而且这还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弘文书局的曾华说起在高品位书籍上的坚持时说,如果不是自己坚持和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书店很难维持到今天:“提供房子给我开书店的公司很支持我,旁边的西北中学也很支持,就连我停车都有优惠……”她说像她这样多年从事图书经营的老板一定很少:“成都至今自己开车送书的老板怕也就只有我一个了!”记者注意到她开的汽车是一部类似改装皮卡的轿车:后排座位放平就是一个宽敞的货箱,可以装不少书。
2005年底《中国图书商报》发表郭虹的《中国图书分销业的10年历程》所言,也是成都高品位书店的写照:这些书店专销高品位图书,如北京的风入松书店、万圣书园,三联书店杭州分销店,三联书店武汉分销店、漳州的晓风书屋,汕头的启明书店,西安的知新书店,太原的尔雅书刊社等。这是一大批文化人介入图书销售业的结果。
由于决意为文化人办文化事,把书店办成读书人的家园,因而深受读书人的赞许,也颇得传媒称道。但尽管社会效益斐然可观,这些书店大都在经营上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窘境。一方面是本小利薄,卖书本来利润就不丰,那么专营市场有限的高品位图书利润就更可想而知了。今天这些书店有的已经难觅踪迹,有的则苦苦支撑。
多方努力:
成都书业前景美好
曾华说:“我现在信心比任何时候都强,这次活动是个信号:党和政府更重视这一块了———不然怎么这么隆重地搞全民读书活动,这样进行书店评选?这不仅仅在成都,就是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啊!”
”成都市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新湖说,各界敏锐意识到这个利好信号是正确的:在培育市场上,政府会在宏观上更好地搭台,促进产业发展。记者注意到,《成都市新闻出版(版权)产业“十一五”规划》特别提到:“根据我市城市布局调整和人口迁移的新态势,进一步推进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2010年建成3000—5000平方米的大型书城5个,300—3000平方米的中型书城8个……积极打造我市发行品牌企业。2006年建成示范书店50个,完成‘民营书业10强企业’的培育工作。”
曾华也意识到高品位图书本身存在读者面窄、市场相对更有限的现实,为此提出了发展思考:要在店面建设上更加突出高品位文化学术书店氛围,营造更好的读书、购书环境。同时她还打算培养更多的读者:“要加强引导,可以多提供一些入门读物,逐步培养读者的品位,再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只有让更多的读者跨进高品位阅读的门槛,书店才能发展得更好。”
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人文社科类高品位书店存在的困难,全蜀艺文史书局老板赵明不惜掏出自己的“生意经”给大家分享:“没有卖不掉的好书,只有不会卖好书的人。要善于给好书找到合适的主人。”他举例说:“一本地方志可能不起眼,但如果把地方志集成一个系列,对于需要的读者来说花再多的价钱也是值得的。”
记者了解到,虽然店面看起来狭小,但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店,每月的赢利却比很多书店要多得多!但赵明也表示,自己的书店也存在缺点:店面确实太小,影响力还不够大。“今明两年,我除了要坚持现有的特色外,还要在设置其他销售网点上下工夫,争取在实力上也上一个台阶。”时间简史大书坊、印象大书房等也都表示,他们将在进一步拓展市场搞好服务,特别是办出特色和办出品位上下更多工夫。
本报记者 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