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马氏遐想:从纸上到地上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14:15 新民周刊

  马岩松终于可以摘掉“纸上建筑师”这个称谓了,前不久他成功获得加拿大一项住宅大楼的设计权。然而,现实和理想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跨越。

  撰稿/卡夫卡·陆

  刚刚获得由“纽约建筑联盟”颁发的2006年度“年轻建筑师奖”,4月15日,新锐建
筑师马岩松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办了他的首个个展——“将来建筑”。

  名声鹊起

  马岩松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国内媒体和公众面前是因为2002年他的设计“浮游之岛”入围纽约世贸大厦设计方案,虽然最终因为造价和其他原因未能成为最后的赢家,然而他具有诗意的想象却让人记住了这个当年在耶鲁大学读研的中国学生。

  毕业以后,马岩松和别人协同创办了设立在北京的美国MAD事务所,正如他的事务所取名为“MAD”寓意“疯狂”一样,他的设计理念以大胆、前卫著称。马岩松更像是一个顽童般的理想主义者,把大地当成了自己创造美感的奇妙空间,他的作品往往因为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巨大而成为前瞻性的概念建筑,基于造价和决策者的观念限制要从三维数字模型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在现实里构筑和建筑物的实用性是必需的,漂亮和复杂的外观是以烧钱为前提的。这种无奈让他一度将设计方案当成当代艺术来做,他这次展出的一个造型独特的“鱼缸”曾经参加过当代艺术展。

  马岩松的创意和前瞻性建筑理念在设计界也众说纷纭。今年早些时候(3月16日下午)他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谈建筑界的“概念设计”,曾慨叹他的方案梦想成真起码要过几年,因此他戏称自己是“纸上建筑师”。

  梦想成真

  成功的幸福终于提前来到。2006的春天对于马岩松而言是灿烂而有现实意义的,他参加了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Mississauga)超高层设计竞赛,从众多方案里过关斩将,脱颖而出,赢得当地一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楼设计权。

  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设计权项目,他的成功让国际建筑界看到了中国年轻建筑师的前卫设计理念和实力,为中国建筑界赢得了荣誉。他中标的加拿大密西沙加市地标建筑因为带着丰富曲线造型而被人昵称为“玛丽莲·梦露大厦”,从这栋大厦可看得出他受老师扎哈·哈迪德(ZahaHadid)建筑风格的影响。马岩松的骨子里显然有着中国文化的影响,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是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产物。

  马岩松终于可以摘掉“纸上建筑师”这个称谓了,他在上海的个展“将来建筑”里,展示了他们事务所在各地竞标的一些项目。确实,正如他所言,建筑师的设想和现实之间有着距离,受着环境的制约。在他的言说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些弦外之音,我们所处的时代,经济最大化的急迫往往超越了艺术审美的需求,建筑师只是资方的雇工,对于资方来说,实用性和减少成本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首要选择。

  我问马岩松:“因为你的成功会不会迎来中国建筑界的跟风热潮?”马岩松的回答是“顺其自然”,但是更希望中国年轻的设计师找到自己的创意点,走出自己的风格来,这样才能为中国建筑最终走出功能型的方盒子打好基础。有记者问他对一些青年建筑师抄袭国外的建筑形式怎么评价,他回答:“在学习的过程中模仿是走向自己风格的第一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管怎样,可以预言的是,马岩松的这次成功会改变我们决策层面盲目迷信国外建筑师的习惯,从而让本土建筑师有更多的机会。

  理想碰撞

  在马岩松的叙述里,我们可以看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妥协,他曾谈到建筑界的概念设计受到各方牵制的事实,对于建筑理念的误读他显得有些无奈,比如,他的事务所中标的上海张江软件园的整体设计被建筑方称为“双龙戏珠”,而他的设计理念所顾及的却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毫无强力的霸气。

  就在全世界都在讲究能耗和环境影响时,我们的各大城市依旧在狂热地进行高度竞赛。在他的设计里,有一个概念性设计方案是必须提及的,为了反对整个亚洲浮躁的地标建筑的攀高心理,他的概念性方案珠江新城号称800米,实际是以两座400米相互贯穿、上下400米的建筑颠覆了高度的概念,这样的戏谑让我们看见了他孩童般可爱的一面。

  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他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折中相当统一,当有人问及中标后倘若因为政府中途改变设计方案或资方强势缘故实物和方案相差30%以上,建筑师是不是愿意署名,马岩松回答:只要没有原则的冲突,可以妥协,价值的体现在于真实建筑的建成而非止步于电脑里的三维模型。

  他拿出1918(北大红楼,比利时人设计),1958(中国国家美术馆建筑),2008(中国国家美术馆扩建新馆完成)三张图来表明在大型建筑物里面政治导向和政治审美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文情结

  马岩松的可贵在于他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传统。对于中国传统的方型结构

四合院,他的想法有些离经叛道:他认为四合院的存在在历史上

  是因为没有公共空间造成的,每个院落都像是监狱,强势地让大家蜗居在院落里。而在他的梦想里,建筑的线条都是柔性的,圆润的。这种风格在他本次展览的以“建构

和谐社会”命名的一系列建筑模型组合中已经表现无遗。

  在曼哈顿的俯瞰图前,他谈到了街区的概念。当代中国建筑除了限高和标志红线外,所有的建筑形态都是资本说话的。马岩松提出的街区设计概念值得在城市化进程里的中国中、小型城市借鉴。

  中国在城市化的进程里必然会对一些价值观盲目追捧,这其中媚洋是最显见的。虽然马岩松认为文化的地位不是靠标志性建筑确立的,然而,在我国普遍存在着文化断层下的价值观的迷茫,这种精神的自卑起源于

传统文化被搁置后心里的漂浮感。就像没有一个国家会让众多的建筑群叫成别国的地名,我想起了文德斯电影的名字《得州·巴黎》。当下的一些情形犹如在得州·巴黎的荒原上行走,城市很远,对于马岩松的概念构成而言需要的是一个崇尚美的时代到来,精神的脱贫远比物质困难。

  捷克前总统、著名学者哈维尔谈论道德趋同的一段话或许能够显示出我们中国建筑当下诸多问题所在:“在我谈到崩溃的道德环境时……我是指我们每个人。没有什么人只是一个受害者。是我们所有人一起制造了这部机器。”

  一个城市的精神是凝聚在建筑里的,但愿我们的子孙会原谅我们的盲目,在反映经济奇迹的新城拔地而起的时候尽可能保持一点历史的痕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