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故事
傅国涌专栏
司徒雷登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他出生在杭州我现在所居住的这条弄堂里,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幼年时代。他成年后住在中国的时间远比住在美国的时间
长,难怪他在回忆录《在华五十年》开篇即说:“我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以中国为家。”
在当年燕京人看来,他对中国的厚爱并不亚于中国人。1926年3月16日,即“三一八”前两天,因为大沽口日本军舰拒绝中国军队检查,引起交火,包括美国驻华公使麦克默理在内的八国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当天,身为燕大校长的司徒与十八位了解中国国情、同情中国的传教士和教育工作者联名写信给麦克默理,认为中国军队并非故意袭击外国军舰,美国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只会激发中国的排外情绪,损害中美关系。他们把信件以备忘录形式散发给驻京的美国记者。第二天,他和其他九位美国在北京的教会领袖、教育界人士前往美国使馆抗议,指责并告诫麦克默理。
“三一八”惨案的发生证实了司徒他们的预见。他们的意见也得到了许多美国侨民的支持,天津、保定四十多名传教士分别联名致电美国国务卿、参议员和驻华公使,谴责和抗议美国向中方最后通牒的做法。当时,几乎所有北京的英文报纸都站在麦克默理的一边,《华北每日新闻》公开质疑司徒等人的动机,《京津时报》甚至无中生有地污蔑司徒他们才是“三一八”的元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立场。
燕大二年级女生魏士毅惨死在枪弹和刺刀之下,3月19日,司徒派男部主任博晨光教授亲自领回她的尸体,在校园里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追悼会。后来学校迁到海淀新址,他支持学生自治会在化学楼附近为魏士毅烈士立碑,作为永久的纪念。1936年他六十岁生日,冰心曾写下《司徒雷登校务长的爱与同情》,文中说,“每次的谈话里,都使我觉得他是兼有严父的沉静,和慈母的温存。他款款地笑在你的对面或身边,两手叉握着放在膝上,用温和恳挚的目光看着你。”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后,曾强横地要求燕大拆除魏士毅烈士碑,遭到司徒雷登的断然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