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邢增庆,这样做书法家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6:40 舜网-济南日报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济南三中的大礼堂里挂着的一副书法巨幅,让人过目难忘,作书者是关友声;书写的是毛泽东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书画坛上的四大家关、黑、弭、岳称誉齐鲁画坛。关友声列四大家之首,名震山东,他的书法、书识及其所藏资料曾对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家舒同产生过重要影响。现在要说的是,一位当时三中的学生,常在这幅书法前驻足流连。他的名字叫邢增庆。

  其实,上小学时,邢增庆就遇上一位爱好书法的校长。至今他仍记着校长的大名:张蒙恩。张校长上课,从不拿课本,上台开口滔滔讲来,回头就是一手漂亮的板书。这或许是他的书法启蒙吧。再后来,他结识了在济南市文物店工作的崔明泉先生,两人成为艺术上的知音,由此他成了文物店的常客,在这位好朋友的襄助下,他看到了董其昌、文征明、郑板桥、王铎、刘墉等名家的真迹。

  不能小看这种经历,记得著名油画家陈丹青说过,临摹印刷品,即使是名作印刷品,临摹得到经验也是伪经验(大意)。眼高才能手高。眼高却不能代替手高。若要手高,磨炼之外还需要名师高手的指点。

  这一天,机会来了。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天,趵突泉公园里举办了“文革”以来济南市第一次书法展览,邢增庆有三副作品入选。在书展上,前来观展的黑伯龙先生向邢增庆介绍了一位老师,他就是当时还不被时人所知、后来却声名鹊起的魏启后先生。从这天起,他拜在魏先生的门下。那时的魏先生尚在省五七干校劳动。即便如此,邢增庆分明感到,在书法海洋里畅游的魏先生,却游得非常自在。在魏先生家里,邢增庆读到许多古代碑帖,其中包括楼兰残纸的资料照片。魏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家。邢增庆在书学上每有疑难询之于他,他像是事前备好了课似的,有问必答,言必有据,其独出机杼的识见,每每让人折服。魏先生搜求资料的功夫,也是一般书家望尘莫及的。他常说,有多少资料,就有多少研究成果。魏先生随时用新发现的资料推动学术研究,丰富书法表现力的做法,自然影响到邢增庆。1980年代不像现在,还是信息短缺的年代,许多书法资料还不易找到,有一回,魏先生刚刚得到一本香港出版的《大字阴符经》,便乘兴向自己的学生讲解起来。限于当时的修养,魏先生讲的书道,他有的听得懂,有的不怎么懂,但要紧的是记住了。经过时间的发酵,他慢慢懂了。对杨维桢书法的认识也是这样。“文革”中有一天,魏先生一边翻着杨维桢手书的《城南唱和诗卷》一边对学生说,你看看这字写的,看着好像有点乱,但你取出任何一首诗,都是一幅绝美的条幅。现在再看杨维桢书法,回味魏先生当年说的话,邢增庆佩服之至。学养到了,书识自高。

  这样,重视学养,力戒浮躁,通过对名作佳构的解析,走近书者的心灵世界,从而探寻书法的本质精神,就成了邢增庆的自觉追求。作为济南师范学校书法教师的邢增庆,他特别反对把书法课称作写字课。他非常赞同熊秉明提出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观点。他说,既然汉字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书法自然是核心的一部分,将书法课视为写字课,在课堂上仅仅教学生一些书法技巧,是对待核心的态度吗? 他认为,书法与古文字学、与传统美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通过书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民族文化并且唤起对它的热爱。学生们在书法艺术的浸润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接受爱国主义的“不言之教”,岂是“写字”所能涵盖的了的。

  有专家评价邢增庆的书法从“唐楷入手,上溯汉魏,旁窥宋元,力追二王”。邢增庆在长期的书法研习中,形成了自己的书法偏好与取舍。他早年对米芾的书法下过功夫,慢慢地又与米芾拉开距离,走近了苏东坡。他感觉宋四家中,苏东坡的字可谓真善美的代表。苏东坡在谈他的书法时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难求。”苏东坡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邢增庆认为他说的“意”,正是美的本质,“信手”之间传达出的是书家的真性情。灯下诵读苏东坡文学和书法,他感到东坡老夫子仿佛从书中走出,坐在跟前,与自己品茗聊天,那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这样说来,邢增庆就不是“旁窥宋元”,而是“直取东坡”了。不过,这种“直取”是在广泛涉猎研习各家之后做出的抉择。早在学苏之初,魏先生提醒过他,学苏不可不留意苏的短札。短札里面有真性情。启功先生就说过,好纸给他,他肯定写不出好字来,因为拘谨。古代碑帖包括不少名碑,不少都是书家秉承皇帝圣旨正襟危坐写成的,书作法度谨严,一笔不苟,但书家的性情不能不打折扣。在当代书家中,邢增庆十分服膺赵朴初先生。他认为赵朴初就是当代的苏东坡,满腹学问,内化到字的点画之中与笔势之间,其书作娴雅质朴中透出潇洒俊逸,毫无社会上的习气。

  什么是习气?邢增庆认为,书法上的习气是指学书人普遍存在的流弊与书家本人的毛病。?那么流弊又是什么,他认为两个字可以概括:狂躁。 现在人们比较浮躁,学书法的人多,想快出名的人多、想加入这会那会的人也多。面壁十年,何如大干快上,狂躁的习气就来了。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大师如云,书法的特殊性质和伟大的历史决定了它原本就不是民间工艺。孙过庭《书谱》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即能险绝,复归平正。”书法研习需要逐次递进,无法大干快上,难以“跨越式前进”。书法不练不行,像运动员那样怀揣训练任务死练也不成。进入书法世界,天分需要,悟性需要,时间也需要,有些书法爱好者熬不住的正是时间。

  在邢增庆的书法作品集中,有一幅临摹杨凝式的《韭花帖》最令笔者心仪。出生于唐末的杨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韭花帖》区区六十三个字,写得萧散闲适,雅逸风流,成为千古名作。作品中难得的是那股平中寓奇的静气和飘逸。邢增庆传达出的正是《韭花帖》真精神、书卷气。 没有在书海中长期沉潜的静气,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没有如此境界,临韭花帖绝对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

  邢增庆现在早已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而且已经拿到像全国首届神龙杯书法大赛银奖,夺得全国中青年《书苑撷英》书法大赛双体一等奖和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及济南市政府泉城文艺奖等多项奖项。几十年来他在读书与研究方面用功甚勤,并在包括《书法研究》等全国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但对比前辈书家,邢增庆还是坦言,这一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熏染有个先天不足的问题,写起字来还不能完全得心应手。这些话可以视作谦虚,他也确实谦虚,但笔者更愿意把此看作清醒。书画家惟有清醒,艺术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黄庭坚曾将苏东坡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今年邢增庆已届花甲,笔者想到,许多名家的艺术不就是由炉火正红而炉火纯青而“人书俱老”的吗?

  笔者期待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