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几番往事几番忧——拉赫玛尼诺夫《e小调第二交响曲》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30日10:50 上海青年报

  俄国传统旋律语汇的抒情方式,色彩浓烈的和声,鲜明、唯美敏感的音乐形象,总被一种古典、贵族式的悲伤感情以及虔诚的情绪所贯穿。

  □王嘉

  流亡是一去不返的旅行,既已踏上流亡之途,就不要梦想返乡,因为那是徒劳无益
的。1918年世界大战的尾声阶段,在沙皇尼古拉二世和孩子们被秘密枪决的前夜,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就正在飞快地辗转奔命于这样一条曲折的流亡路线:从爆发革命的彼得格勒出发,乘坐一段火车后趁天黑时分坐雪橇越过俄芬边界,转而进入瑞典境内,然后再迁居哥本哈根,最后于年底搭乘一艘挪威客船从奥斯陆出发,横渡大西洋抵达纽约港。

  从此他将在异国度过其生命中最后的二十五年,永远不能再踏上祖国的土地———即使他能够,他看到的故乡也将不是他离开时的故乡,他自己更不再是当年的自己。从那个离去时刻起,所有沉埋在他记忆深处的东西:童年时代随外婆去教堂时聆听见的钟声、远处传来的人们的祈祷呼唤将被重新唤醒,那些对存在的压抑而悲痛的无结果探索之后的绝望将混合着乡愁和对上帝的信仰伴随他的余生,并在他的创作中得以恐惧而虔诚地加以抒情。在同时代人眼中,他的作品缺乏创意———风格上模仿柴科夫斯基、保守地沿用浪漫派作曲技法。《格罗夫大辞典》曾认为,不出半世纪,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将被弃如敝屣、乏人问津———导致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倒不是他的作品晦涩难解,而在于这位“落在时代后面的人”的“固执”:俄国传统旋律语汇的抒情方式,色彩浓烈的和声,鲜明、唯美敏感的音乐形象,总被一种古典、贵族式的悲伤感情以及虔诚的情绪所贯穿,如他早些时候创作的《e小调第二交响曲》中,他的恐惧和痛苦最终试图通过忏悔和信仰在至高无上的怜悯中获得安慰与宽宥,其深处充满着寂寞、孤寂的心对于通体透明的彼岸的向往以及与“绝对的对方”(祁克果所指的“上帝”)融为一体时的欣喜。

  《哲学书简》中恰达耶夫认为近代俄国的落后是由其历史造成的,反思的结论是俄国的出路在于依靠信仰的力量,然而在另一种颠覆旧秩序的陌生力量面前,拉赫玛尼诺夫却选择了流亡,在余生中他忙碌充实而凄凉孤独,一路逃避着历史必然性的四处围堵。历史的必然性,它在所有方面把人们难倒,它否定人们为尘世而理想设计的大部分规则,它将人们的努力和希望撕得粉碎,在现实中它看起来总在蓄意铸成大错,悲惨而血腥,而在艺术中它却于庄严的通彻中被镌刻成沉重的瞬间,于令人灵魂栗动的尖锐光线中净化了一切苦难和罪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