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别从经济角度看高等教育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05日09:54 南方都市报

  门外文谈

  林经济专栏

  最近,南京大学法学院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对象是法学院的往届毕业生:“在这困难时刻,我们谨代表法学院全体师生向您提出请求:请您为法学院应届毕业生的成才立世出谋
划策、指点引荐;请您充分、主动地运用您的机会,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就业信息、创造就业渠道;请您抽空协助并参加法学院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用大段文字,在于这封信写得恳切: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甚至连一向居于庙堂之上的高校,也不惜放下架子,向自己曾经的学生们求助。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说明了当前社会就业市场的萎缩。月有阴晴圆缺,市场有疲软也有甲亢,原本不应大惊小怪,只需要那只“看不见的手”。然而,媒体和部分经济界人士,并不承认市场已经疲软,而是把就业市场的萎缩,归因于高考扩招的弊端和学生素质的下降。

  但,高等教育在中国,并不仅仅是一个市场;扩招尽管有着诸多弊端,依旧是功德无量。对于成千上万的考生中的大部分来说,高等教育其实和求知、就业、深造等美妙的词语无关。他们参加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赤裸裸的、血淋淋的、质朴而且憨厚的——改变“成分”。

  五十年来,农村和城市之间,横亘着鸿沟。能够跨越这一鸿沟的方式,在十多年前,有招工、提干、高等教育等“农转非模式”。无论是招工还是提干,所能提供的机会微乎其微,不具备普遍实行和公正操作的可行性。唯一全面面向农村青年、整齐划一的模式,便是高考。农村考生在高考面前的失败,意味着自己的家族将继续被城市驱逐、贫穷并且懦弱、放弃尊严、固守最低阶层。

  高等教育变成市场,是最近十年的基本倾向,并将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持之以恒。尽管就业市场如此疲软,尽管高等教育的成本如此高昂,农村考生为此陷入债务的泥潭,毕竟改变了“成分”,拥有了城市的准入证、户口本和立锥的可能性。大学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继续贫穷,还有着脱贫的希望,而考不上大学更换不了户口本,则是自己以及子孙的绝望。

  纵观各类大小媒体,围绕着高考改革以及教育改革进行的讨论、出台的政策,学生的“成分”问题被故意忽略。这其中隐藏着一个目的:城市为了“坚壁清野”,保护自己的特权,以选拔人才为借口,逐渐改变高校学生的“成分”结构。很简单的一点,在已经出台并且被媒体欢呼的高考改革中,无论是特长生录取比例的提高,还是

复旦高考面试的试点,针对的对象都是城市考生。尤其悲惨的是,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观念蔚然成风。而素质教育的成本,却不是农村考生所能够负担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必将进一步挤压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素质教育者”看来,农村并不存在,他们关心的是自己子孙的素质,他们的子孙,生下来就有在城市行走的权力。

  林经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