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再见虾球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09:47 南方都市报

  每次走过天桥,碰到卖旧小人书的,我总会驻足良久,有时也会掏钱买下一套来。不过,不会再去翻看它。最多是在找其他书的时候,眼角扫过它们,怕再滋生出矫情的喟叹,便急急将眼光移到能创造剩余价值的书上。媒体爆炸的时代,怀旧是一种奢侈。

  再次见到《虾球传》时,我又有了类似的感觉。《虾球传》是一本怎样的小说?相信看过它的同龄人,无需我再介绍。当年,我们都曾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过;而没看过的年
轻一代,估计我说得越啰嗦,他们越没有阅读的兴趣,哪怕它现在又被浙江文艺出版社列为“小说老店”系列重新出版。

  《虾球传》原来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连载体小说”:1947年开始在夏衍主持的香港《华商报》副刊上连载,原计划写四部,但写了三部后,因作者黄谷柳先生与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加入“革命队伍”而停笔。1985年,花城出版社在国内首次出版了《虾球传》,小说同时被改编为话剧和八集电视连续剧(当年,由成方圆演唱的电视剧主题曲《游子吟》曾唱遍街头巷尾)。从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红色经典”,因为它讲述了香港草根少年虾球从一个“马仔”成长为“革命战士”的传奇性经历:从“黑”到“红”,这倒有点像后来的郭靖,他也是先混黑社会,后再“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侠之大者”的。

  虾球的经历,不可谓不曲折。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也在于通过虾球的视角,详尽地展示了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特有的殖民地景观,无论是对黑社会组织结构、入门行规、黑话手势的介绍,还是对水上人家和下层工人生活的展示,都较为真实可信。

  但阅尽武侠,再看虾球,他的英雄故事,除了令人触发一点童年的记忆,实在再也掀不起内心的一丝波澜。而作者所采用的那种凉白开般的通俗性叙述,在今天,已造成了新的“阅读障碍”。也许有人会把这一切都推到“时代局限”和连载体小说的“体裁局限”上,但别忘了,早在《虾球传》之前26年,鲁迅的《阿Q正传》也是“连载小说”,而中国的白话小说发展到《虾球传》时代,沈从文、张爱玲等大师早已奠定了文学史上的地位;即使就通俗小说而论,张恨水的艺术成就,也远在黄谷柳之上。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评价六十年前一部通俗小说的艺术成就,既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也有失厚道。作者黄谷柳先生也因为他的艺术创作被划为右派,一生历尽坎坷。但既然现在有人不止一次地要把《虾球传》列为经典,那就有必要让读者明白,它属于哪方面的经典,它的经典之处在哪里。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我们对“经典”的客观认识。就像当年,少年的我第一次看完《虾球传》时,总有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老牌的“反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的香港,他们怎么可以允许这样的进步小说在报纸上连载?

  这个问题在今天已经不成问题,但有时,不成问题的问题,往往又是更大的问题。

  余少镭

  图:

  《虾球传》,黄谷柳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3月版,24.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