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演出票“有场无市”何时休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03:40 舜网-济南日报

  本报记者 王海丞实习生 隋晓燕 李 珊

  “什么意思?赠给他不赠给我,瞧不起我是不是?”

  “我们原本打算一概不赠票,谁来要也不给,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顶住压力。”

  舞剧《风中少林》、“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音乐会、大型人偶剧《白雪公主》、费翔演唱会……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济南市文艺演出高雅与流行并蓄、成人与少儿兼顾,呈现出一片红火态势。但在此“红火”的背后,却隐藏着“有场无市”的尴尬:索票成风,赠票泛滥,观众多多,票房寥寥。不花钱看演出,关系与特权造就的“福利”,使市场的“红火”变成了“虚火”——

  引子

  今年4月22日,郑州市歌舞团倾力打造的精品舞剧《风中少林》在山东会堂举行首场演出。

  演出即将结束时,坐在记者一旁的男孩问自己的女友:“感觉怎么样?”

  “很好啊,真想再看一遍。”女孩子答道。

  “明天还演,我有关系,还能搞到票。”男孩道。

  “真的?!我叫几个同学来看行吗?”女孩很兴奋。

  “没问题!来几个提前给我说一声。”男孩语气中透着自豪。

  男孩的“没问题”,却是演出公司的大问题。“头疼!”,说到这些“有关系”的神通人士的索票,参与组织此次演出的济南市演出公司总经理丁小秋苦不堪言。

  山东会堂可以容纳2300余人观看演出,合办方拿走了近一半的票,因此,可供销售的门票也就1000余张。“我们原本打算一概不赠票,谁来要也不给,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顶住压力。”丁小秋苦笑说演出前几天一听电话声就发怵,生怕是来要票的。

  所有从事演出运营的企业、单位都要应付“索票”这个大问题。理查德·克莱德曼音乐会与费翔演唱会同在山东会堂举行,前者卖出了几百张票,而后者只卖出了100多张。其余的票除了被赞助单位拿走一部分,全是赠票。这种遭遇并不是近期演出所独有,“索票”是一个长期以来困扰演出市场的老问题。

  售票关系着商业演出的经济效益,赠票是主办方不情愿的。但现实中,即使是义正词严、公开声明“谢绝索票”的演出公司,私下里也不得不备下一定数量的赠票。能不能要出、能要出多少,就要看索票者“公关能力”的大小与掌握权力的多少。因此一有演出,特别是有难得一见的高水平演出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索票者闻风出动,各施神通,将博大精深的关系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市报业资深人士林之云先生参与过多场演出的组织工作,对被“索票”的个中滋味深有感触,“没办法”三个字道尽其中的无奈。有一场演出,一位多年未曾联系的朋友找上门来,向他要一张120元的票。那场演出严格限制赠票,林先生婉拒了朋友的要求。但那朋友不屈不挠,打不通电话就发短信,反反复复地发,在一条短信中他如是说:“不是为了一张票,关键是找朋友的感觉。”这一下点到了林先生的软肋,“不能太不顾情面,只好给他一张。”

  一旦赠出第一张票,多米诺骨牌效应带来的连锁反应会使赠票一发不可收拾。“什么意思?赠给他不赠给我,瞧不起我是不是?”主办方往往百口莫辩,想不得罪人,只有大把大把地赠票去平衡各方关系。

  演出主办方还要靠赠票维护与各有关单位的关系。演出不是想演就演,要牵涉许多单位,成功举行离不开它们的支持。无论主办方情不情愿,向这些单位赠票都是不得不使用的公关手段。这种单位赠票占了赠票的大头,一个单位送几十张,总计下来数量惊人。

  一张门票,抛开花花绿绿的宣传与广告,真正有用的信息是上面标示的票价与座号。大量存在的赠票让票价失去了意义,剥离了价值的门票仅仅成为入场的一纸“通行证”。

  贯穿始终的“赠票”困局

  每当有演出,剧场外总会晃动着票贩子的身影。他们往往冷不丁的走到你身边,挥着手中的票问:“要票不?”这些黄牛票不乏定价近千元的高档票,却往往以票面标价十几分之一的价格抛售。

  赠票是黄牛票的重要来源之一。有些人手中有赠票却不想去看演出,便将票转手给票贩子。于是产生了正规售票点无票可售,黄牛票却泛滥成灾的怪现象。这不仅将许多不明就里的观众挡在了剧场外,还直接损害了买正规票观众的利益:花几百元与花几十元甚至不花钱的并排看演出,票的信用与价值荡然无存。

  一位演出公司的女经理告诉记者,赠票多的演出她格外担心,因为上座率与观众素质都不可控制。“许多赠票你不知道最终落到谁手上了,有(赠)票的人喜不喜欢看演出,会不会来看,你心里都没有数。”票不是花钱买的,不看也不心疼,赠票最终变成了废票,致使一些演出,只要能混进场,有大量的空闲座位随便坐。

  音乐会、歌舞剧等高雅艺术演出对观众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自己买票看演出的观众,往往是高雅艺术的爱好者,有着较高的素质,能够遵守剧场内应有的礼节。赠票的泛滥让不少并不具备欣赏高雅艺术素质的观众“混入”了剧场。对他们来说,与其说是来看演出,不如说是来赶庙会。那位女经理这样描述剧场内的怪现状:“不少人拿了赠票,拖家带口前来看演出,小孩在前台乱跑乱闹,大人则边看边聊天。有一场新年音乐会,两位女士整场演出都在旁若无人地唠嗑。还有照相的,剧场内闪光灯此起彼伏,严重干扰演员演出,致使剧务人员不得不到观众席上‘告饶’:‘同志,别照了好不好’。”

  赠票对演出效果的破坏尚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扰乱了整个市场的秩序。据业内人士透露,现阶段在济南组织一场演出,能卖出10%的门票就算不错。演出门票定价,一般最高800多元,最低60元,平均价位在200元左右。这样算来,一场能容纳2000名观众的演出,售票收入只有4万元左右,这还没有将打折销售所带来的损失计算在内。

  但是,演员出场费、场地租用费、各种管理费等等加起来,演出成本往往在20万元以上,区区4万元连交场租都不够。为了填补亏空,想做演出就必须拉赞助。长期从事演出策划组织工作的胡女士介绍,只有当拉来的赞助能基本负担成本后,演出才有可能盈利,靠卖票肯定是办一场赔一场。

  胡女士认为以济南的消费水平,最高票价控制在300元内比较合适。但由于存在大量赠票,经营者为了弥补这块损失,自然要抬高票价,让消费者买单。高额的票价让大多数观众难以承受,市场更加低迷,票难卖最后又只能赠送了之,整个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演出靠卖票,票房好、收益高,原本简单的经济现象,由于票务的混乱变得复杂起来。想办演出要先拉赞助,而这无疑提高了经营的门槛与风险,让不少人面对这个市场望而却步。“我们曾有不少好的演出计划,但由于市场难以把握,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林之云不无遗憾地说。

  症结:在观念更在体制

  问做演出市场的人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十之八九的回答是,济南人的文化消费观念落后,“花同样的钱,宁愿和朋友在酒桌上吃一顿,也不愿到剧院看一场演出”、“没有文化消费的习惯,总想着‘免费的午餐’,蹭票看演出,就是不掏钱”……虽是牢骚话,却从侧面折射出济南演出市场的尴尬。

  本月中旬,市儿童艺术剧院排演的儿童剧《宝贝儿》将赴广州演出40场。该剧登上舞台九年间,在国内演出已达1700多场。这样一台广受欢迎的儿童剧,有谁能想到在“家里”——济南每年演出100场的目标都难以实现?丁小秋也同时是市儿艺的院长,他颇为尴尬地说:“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即使这不到100场的演出,也几乎全是企业、学校、机关单位的包场演出。去年五一期间,《宝贝儿》在历山剧院首次尝试面向市场演出,平均每场卖出200张票,虽然超过了预期,但丁小秋坦陈“风险很大,不可能经常举行这样的演出”。

  不仅是市儿艺,市京剧院、市吕剧院、市杂技团、市曲艺团等都不乏优秀剧目,却都遭遇“有场无市”的尴尬,“墙内开花墙外香”几乎成为市属艺术团体的通病。为其把脉,赠票泛滥是这种怪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北京:我牛,看演出我买得起贵宾票!”

  “济南:我牛,看演出我有贵宾席赠票!”

  这带有夸张与戏谑成分的笑话,一针见血点出了“索票”背后隐藏的观念问题。遇有演出,人们首先想到是如何想办法搞一张赠票。并且,谁能搞到越多越好的赠票,就证明谁越有面子、越有本事。

  济南人性格相对保守,观念更新有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愿买票看演出即是计划经济时代养成习惯的残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的演出遭遇抱着“老习惯”的观众,不可避免发出了诸多不和谐之音。加之济南人历来重义轻利,讲关系重人情,往往迫于面子放弃理应坚持的市场原则。

  “除了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个市场尚未健全。”林之云先生认为问题不仅在于人心,更在于不健全的演出市场体制给“索票”提供了可乘之机。

  早些年,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办商业演出,几乎是办一次就毁一批人,鲜有人敢涉足此领域,演出市场低迷不振。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我市演出市场呈现复苏迹象。但由于相关法律、规章尚未健全,政策虽好却尚欠操作性。比如虽有“严禁索票”的政策,却未明确管理与监督的责任以及制定具体惩处措施,致使政策明显缺乏约束力。“演出市场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应该由专门机构管理,并建立各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各项制度、杜绝管理随意性,大力扶持一批品质良好的演出中介公司等等。”这些建言表达了演出业界对政府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的期待。

  革新:从每个人做起

  在

邮政局工作的王女士今年24岁,是个追星族。由于收入不高,看演出对她来说是一种奢侈。去年底,某大型演唱会在我市举办,由于有自己最喜欢的明星,王女士咬咬牙从票贩子那花100元买了张定价200多元的票。“票价动辄成百上千,太高了,工薪阶层难以负担。”王女士认识的人有凭赠票看演出的,“不公平,像我这种职位的人哪有机会获得赠票啊?”

  通达琴行的范先生是古典音乐迷,他曾凭朋友给的赠票去听过几场音乐会。在他看来赠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把票赠给真正懂得艺术的人,未尝不是件好事。但如果只是赠“人情票”,那就是一种浪费。

  山东大学金融系学生鞠武志是位音乐爱好者,由于买不起门票,他从未到现场听过音乐会。“赠票抬高了票价,超出了我们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而且赠票总是与关系、地位等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社会不公。”

  采访中,市民大都对“赠票”持否定态度。有媒体将“索票”称为“高雅腐败”,这种腐败的危害是隐形的。分散到单个人或单个单位,凭借关系与权力要几张票去看演出,好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小问题。但你、我、他,人人沾点便宜,汇集起来,小便宜也就成了大损失,往小处说毁了一场演出,往大处说破坏了市场秩序,让老百姓感到不公与不满。搞好演出市场,不仅在于政策大环境的建设,更在于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克服“索票”这样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小问题”做起。

  “索票”问题虽小,要想彻底解决却并不容易。实际上它也并不是我市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内演出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只要社会各界齐心合力、共同努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观念的进步,演出市场必将逐步走向成熟。“这个过程比较坎坷,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丁小秋说,市儿艺今年年底将建成一个新剧场,“让孩子们每个周末都有戏看,当然,我们期望有好的票房,真正走向市场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