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博客年代,谈何BBS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9:27 南方都市报

  本期主题:

  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精选集

  评审标准

  ★★★★★经典作品

  ★★★★很好,令人手不释卷

  ★★★好,但缺点明显

  ★★一般,没有惊喜

  ★失望

  近年来,以网络写作成名、出书并非奇人奇事,难得的是,《闲读中西》、《闲谈书事》、《书人闲话》这三本书,乃是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的文章精选,众多网友的集体亮相。天涯社区“闲闲书话”论坛也以其独特的人文气息吸引了大批读书人前往,这些文章记录的正是其中的盛况。当我们忙着写博客,读博客,找博客的今天,似乎有必要暂停片刻,稍作休息,看看刚走过来的一条叫BBS的小路是怎么一回事,哪怕是为了重温一次“板砖横飞”的较劲。

  仰慕一个要命的ID

  评鉴:归马雷(特约书评人)评分:★★

  知名BBS天涯社区“闲闲书话”板块的文字结集为《闲读中西》、《闲谈书事》、《书人闲话》三本书,读起来颇有意思。原本不过是网友发在论坛里的帖子,整理成书之后,正襟危“读”,则像将两三年来里的帖子重新看一遍——多么不可思议,两三年的帖子,而且当初发帖子的哥们可能只想调笑一把,却不料如今这些轻松活泼的文字还要背负“重现汉语魅力”的微言大义;原本根本不管帖子性命长短,现在却一定要活下去,作为一本正经八百的书籍,要去完成作为书的使命。

  网络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其中包括读书生活,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例——不过,如果我是一个完全没有进行过BBS网络聊天(也可以称之为混战)的读者,或者完全没有见识过天涯社区“闲闲书话”这个著名的读书人论坛,《闲读中西》、《闲谈书事》、《书人闲话》三本书的确算得上值得一读的休闲读物。不幸的是,我既在论坛上混战过(挨过的板砖收集起来盖个小洋楼没问题),同时也瞻仰过“闲闲书话”绝大多数牛逼ID的牛逼文字,他们或已彻底消失,或已更换马甲,或已投身于潜水生涯,或继续发帖雄风不减,其中不少人至今让我有真正认识的冲动。然而不可否认,网络就是网络,它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未必能替代。比如,BBS上的绝妙文章,未必就是一篇我们真正该正襟危“读”的,帖子始终有着网络的随意特点——尽管不少的读书人其实是以异常严谨的文章格式来发表自己的帖子——当我们捧着书的时候,少了交流的乐趣,多了思想的负担,而且两者的数量都不在少数。

  如果说真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是,读这些结集文章的时候,发现少了“回帖”——没有了及时、现场的沟通与信息反馈,没有了网络的芜杂、率性而为,当然也谈不上最为引人瞩目的天然之气,反倒是助长了一种书读多了容易酸的酸气,这与网络写作的另外一个风气——反智——一样糟糕。

  即使是这样,从三本书里我们还是能发现很多非著名人物的好文章,网络为我们开通了另一个空间,从《闲读中西》里的不少文章都可以看出,这些帖子背后的深沉功底和热情,《闲谈书事》则充满谐谑,你可以看到,多少旧书分子把他们的热情耗在了类似收破烂的事情上。在马甲纷飞的BBS年代,写得好文字的ID不在少数。

  作为读者,我非常好奇的是,这三本书的作者们,BBS里面的著名或者非著名的ID们,这些神出鬼没于网络与现实之间的人们,他们面对自己的“帖子”究竟有何看法?有心栽花的自然没有话说,可是更多的人不过是无心插柳,多少结论不过是一时的想法,多少抒情不过是瞬间的冲动,多少见识不过是一时的眼光,在白纸黑字前,他们会不会有修正自己的渴望(同样的理由,所谓现在的博客书,也不过是一次废物利用)?

  在人的写作范围中读书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人自己诸多的认识都在改变,不断地改变着,也正是这样,当这一网络文字的狂欢变作承担某种使命的文章盛宴出现,读其书,我们更想见其人——最好是在网上见,因为瞬间的过招就是最大的意义,这是网络与书籍的最终分野。

  保存了文章的野气

  评鉴:桥东里(特约书评人)评分:★★★

  “闲闲书话”是网络上的一个读书论坛,许多人来此地发帖,大多谈的是读书之事,开坛数年,攒下不少好看好玩的文字,因缘际会,出了书。常去“闲闲书话”的网友也不能尽览坛中佳作,挑一部分形诸纸墨,或许还可作个导航用,遇上文字合心水、名字却未听闻的作者,可去搜来看。从未去过“闲闲书话”的读者,则不妨以此书参照一下什么叫做会读书。

  对这个论坛的赞许似乎与我对读书会的不以为然有悖:论坛乃人声鼎沸之所,看上去难得容下二三素心人。其实不然。这书中的作者最懂得自得其乐的道理,他们读书不是为了在和别人聊天时找到话题,或者对人炫耀,只是为那一份简单的快乐而已。因此他们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不解或轻视而抛弃自己的阅读对象,正如爱读侦探小说的决不会为他人咕哝一声“庸俗”而感到沮丧,爱读周作人的亦宁愿对各种争议保持沉默。

  这让“闲闲书话”的好文章总有一股子野气。肖毛的文章便是好例。他对一本书发出议论的同时,都会对生活发出赞美与抱怨,个人喜恶感无比强烈,很难在通常的写作意义上评价他的文章好或不好,但你总能在其中找到让你赞同的东西。肖毛在网络里外的影响力过于悬殊,部分原因是难以想象这种个人风格会出现在传统媒体上。这次的文集只收录了他的一篇作品,这种野气也可见一斑。

  这股野气的另一个含义是不高深。以前写书话的是像黄裳、唐弢、阿英这样的大家,再不然也是姜德明、倪墨炎等专业研究者。好固然是好,却叫人有过屠门而大嚼之意,先别说宋版元版,就是新文学初版本,也是我等难以企及的。现在好了,这书里讲的都是现代都市里的普通读书人找书、读书的故事,他们和你一样买到一本比别处便宜几角钱的书也会沾沾自喜,那些印数以千计的书自然也不是什么珍本秘籍。但他们还是冒着被念叨“一叶宋版一两金”的高人嘲笑的危险,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因为他们明白,自己获得的快乐与大家们是一样的。

  必须感谢网络的兴起。我是不大瞧得起人们惯常所指的那种网络文学的,但我也同意网络文学应该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我希望这种品质就是我所说的野气,它不是粗制滥造,不是陈词滥调,不是无病呻吟。我隐隐觉得,书话这种形式尤其适合在网络上发展。如果这三本书的出版能够引起读者——哪怕是一部分——对读书的热情,那它就是有意义的;如果不能,那它仍然是有意义的,对它的作者而言。别忘了,在写出这些文字时,他们曾经收获了怎样的快乐。这就是对一个写作者最大的奖赏。

  访谈

  “BBS还完全看不出来冷淡的迹象”

  符永卫:“闲闲书话”系列丛书编辑

  陈村:作家,著名社区“小众菜园”版主

  南方都市报:这次“闲闲书话”论坛出的系列丛书,选编的标准是什么?

  符永卫:这次出版天涯社区“闲闲书话”论坛上的选编本,一套三册,里面收录的主要是在2003年之前“闲闲书话”论坛上的内容,也有少量篇章是这一两年的。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我认为前期“闲闲书话”上的文章质量都较高,许多作者对论坛很有感情,文字不那么浮躁。这一两年发的帖子越来越多,里面也有不少心平心和写得好的,但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早期时候的文章。书中的文章主要都是由“闲闲书话”版主编选的,我在其中做了增删。

  陈村:2005年之前我常在“闲闲书话”上浏览,还在里面发过一些文章。因为我觉得它比一般的论坛要认真、细致,内容写得扎实,而不是通常意义的灌水。

  南方都市报:网络作为载体和书籍作为载体的差别在哪里?

  符永卫:网络相对更随意,是一种当下的表达,而书本需要有一定的价值,要给读者新度、深度、广度的东西,要求隔了两年还能够值得回头再看。“闲闲书话”跟别的论坛不太一样,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可独立的、有分量的,它更像一个认真读书的地方。我们在其中选择主题有深度的东西,因为网络文字变图书,必须符合这个图书的标准。

  陈村:不管是博客还是BBS,它们与书的形式都太不一样了。网络是多媒体,有声音有图像。在网上贴图效果很好,网络上同等水准的图的点击率是文字点击率的十倍,但印在书上,就要求图片出色,印刷质量非常好,一些趣味就损失掉了。同时,音频和视频也无法实现。

  南方都市报:你认为把BBS上的精华帖子以书籍的形式出现,它产生了一些变化吗?还保留着哪一些网络的特性?

  符永卫:这套书里面,也看得出网络的痕迹。署名都是网络名字而非真名;其次,在阅读中可以读得出来在键盘上敲出来的文字感觉,它们与专门给报纸写的书评文字不太一样,更自由更放松。

  陈村:书和网络的介质是不太一样的。有些文章在网上读得痛快,但印在书上就非常平平。网络内容会灭失,而书是有价值感的,能够保留下来;网络东西太海量了,出版成书则需要筛选。其实,论坛是由很多东西组成的,不仅有文章,还有跟帖,有争论,有回应,正是众多网友的参与和互动,这些帖子才具有网络传播的趣味和意义。一旦把论坛上的网络内容搬到纸媒上来,变成了书,相当于把内容直接灌输给读者,又把互动变成为单向传播方式了。

  南方都市报:现在博客非常红火,几位著名博客都出书了;大家都看博客了,BBS还有人看吗?博客文字与BBS的有何不同?它的前景如何?

  陈村:我相信大家不会因为有了博客而不看BBS,因为两者功能不同。网络是非常活跃的地方,常常会有一些很生动的人,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新的美女跳出来,露一脸。目前中国的博客发育不完全正常,以前是美女博客(以

木子美为代表),后来发展到名人博客(以新浪名人博客为代表),而普通博客不突出。另一方面,在论坛上混久了会知道来的都是些什么人,而在博客上留言的却不知道是些什么人,攻击性更强,而且他们一般是针对博主而来,火力非常集中。我相信,韩寒的事如果是放在BBS上,他肯定不愿意去吵的。公开自己是有成本和代价的,现在,导致一些人关博了,而另一些本来想开的也不敢开了。

  我无法猜测BBS以后的发展趋势,因为网络是如此风云诡谲,变幻莫测。不过,目前论坛还完全看不出来会有冷淡下来的迹象,不少开了博客的人也仍在论坛上留连。

  本报记者侯虹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