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恰如彗星划过夜空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9:27 南方都市报

  开创美国历史的精英曾经热衷于了解中国,正如这百余年来中国人对美国的强烈好奇。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尤其应当感谢林达夫妇,他们长期以来孜孜不倦介绍美国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以通俗翔实的笔法让中国读者见识到了“如彗星划过夜空”的景色。

  美国宪政从哪里来?

  从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通过《独立宣言》开始算起,美国历史至今不过200余年,而且当时的“美利坚合众国”只不过是由13个州组成的松散的邦联,只是因为反对大英帝国对殖民地的压榨,各个州才不得已联合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松散的邦联,在短短十来年后,居然组成了一个组织紧密的联邦国家。而这个国家,在20世纪直到今天,居然在世界格局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让我们对从《独立宣言》到后来的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这一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产生了浓烈的好奇心,是什么因素造就了这样一个对人类政治模式产生深远影响的新的政体形式?

  林达在《如彗星划过夜空》开篇就说,他之所以想写这本书,是因为看到国内谈到美国,大多只是胶着在“民主”、“自由”、“宪政”等理念上,对美国的那段开国史,其实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就想给国内详细介绍那一段惊心动魄的美国制宪史,也可以借此让国内公众能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到,一套政治制度的开创,其结果可能就如马基雅维利所言的“机运”,不仅有赖人事的努力,而且当中的很多历史偶然,也无不发生作用。

  林达的故事从1783年独立在望时开始说起。此时的美国,已经开始面临“独立以后怎么办”的问题,而独立战争中的团结激情也开始出现瓦解的倾向。林达用极为生动的语言描述出这一阶段的内困外患:华盛顿想卸甲归田,独立战争早让他精力疲惫;受到苏格兰启蒙思想熏陶的麦迪逊则了解到,在战争中几乎成为“圣雄”的华盛顿,拥有整合松散的13个州的道德资源,因此百般怂恿华盛顿主持决定美国邦联命运的费城会议。最后华盛顿终于出席,也成就了他一生的一段传奇。

  整个费城会议的过程惊心动魄。各个州派来代表参加会议,原本就是为自己的州谋得利益,而当时看来,似乎维持松散的邦联意味着最大利益。对于麦迪逊、富兰克林这些政治家而言,将当时松散的邦联组成一个更为紧密的国家实体,才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好在当时各个州的代表们,虽有各州利益的追求,但是由于古典政治的熏陶,也让他们深知,这样一次政治实践,对于各自的人生而言,将是一件可能带来“荣誉”的事业。因此,虽然他们在制宪会议过程中为各种利益和制度设计争论不休,但是最终在1787年7月17日,达成美国历史上所谓“伟大的妥协”,完成了美国联邦的制宪。林达深刻感受到,这些政治精英在政治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绅士风度和贵族精神,以至于他将这场会议描述为“半神半人的会议”。这一描述固然略带夸张,但是也让我们了解,一套制度的开创,不仅需要参与者高度的智慧,更需要某种超越个人私利之上的政治美德。诸如妥协与宽容,均属这些美德中的一环。人固然无法脱离自私的宿命,但是也具备超越这一局限的潜力,而这些无不归功于教化。

  1800年总统大选,杰佛逊当选为美国总统。而林达在这里就试图通过杰佛逊来展现,在美国立国初期阶段所面临的精英政治与民主之间的冲突。受到洛克思想深刻影响的杰佛逊,不仅强调个人自然权利的神圣性,而且也认为,美国这一套共和制度,就是要通过限权来保障个人的权利。但是同时,美国首任财长、也是开国元勋的汉密尔顿则要保留政府权力的有效空间。对于他而言,美国当时的财政整合能力相当有限,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才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如果说杰佛逊对民主价值更为青睐的话,那么汉密尔顿则更强调政治实践的有效性问题。而那位同样也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则对民主所蕴涵的动员人民的力量,感到相当的警惕,因为对他而言,人性改善之路相当艰难,不可轻易信之。

  如果说美国建国初期的摸索尚是婴儿学步,到了后来的南北战争,林肯所面临的则是美国的一次重大选择。这一历史场景,中国读者早已经耳熟能详,不过林达却将美国史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平实的语言,指出当时林肯在废奴方面,并不是国内公众所习惯的“废奴主义者”的形象,而是多种历史合力的共同结果,这对于公众而言,应是颇有新意的部分。

  如果说前面几部分的叙述尚是铺陈气氛,时有精彩镜头闪现的话,那林达对于1971年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的叙述,则给我们带来本书的高潮部分。其叙述的文笔和对气氛起承转合的把握,无不淋漓尽致,让人叹服。这一事件的起因来自于反战者艾尔斯伯格偷印美国国防部对于越战的调查报告,将这份报告交给《纽约时报》发表,相继有《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跟进,最终演变成美国政府与新闻界的一次公开诉讼对抗。这一过程中的跌宕起伏,读者自然可以各自去领略,但是这一事件给予我们认识美国政治制度,却是一次生动的教育。政府权力受到制约,本是美国开国之父们在制度设计中的题中之义,但是如何实践,却并无现成教科书可寻。美国新闻界在这场与美国政府的斗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不仅继续捍卫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尊严,也真正确立了媒体在监督政府权力滥用上的角色,其对于美国政治的意义,可能对于现在国人而言,一时恐难真正体会。

  我在这里撷取的美国宪政史上的几个片段,在林达的书中,只不过算是几个长镜头而已,里面还有大量生动的细节有待于各位读者自行去挖掘体会。不过从个人而言,从开始阅读,我一直手不释卷,读毕此书,感觉也从那段历史现场经历一回,如此的阅读体验,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至切了。

  成庆

  近距离看美国,远距离看林达

  在美国的历史中,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弗逊举足轻重,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都曾经是中国的Fans。前者狂热地购买任何关于中国的书籍,并且热衷于讨论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他甚至打算选送一批留学生到中国去学习。而后者呢,作为《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他一直在思考中国的“自然贵族政治”。

  除了当年开创美国历史的精英,美国民众对中国也不乏仰慕之情。1795年,也就是费城诞生了一部伟大宪法的八年后,一位富有的费城商人还组建了一支远航中国的贸易舰队,旗下的四艘大船分别以欧洲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最著名的中国Fans的名字命名。他们是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和爱尔维修。可见,那时候的美国民众没有意识到,他们生活的地方两百年后就是让人向往的国度,这个国家将被人反复描述。

  在《如彗星划过夜空》一书中,林达笔下的富兰克林和杰弗逊如此生动,然而,以上的史实却没有提及。事实上,在那部伟大的宪法中,再仔细的人也难以找到他们曾经受到的来自中国的影响。历史是偶然的,如果那一支留学生队伍来到了中国,如果鬼使神差地,关在小旅店里埋头起草《独立宣言》的杰弗逊的脑袋中忽然被所谓的“自然贵族政治”击中,那么今天会是怎样?历史又是不能假设的,想像一场年轻美国与古老中国的亲密接触,只能满足我仅有的一点民族自豪感。

  伏尔泰等人对中国的描绘一度让人心驰神往,到后来,西方眼中的中国的象征物却是一些可怜的柳条家具。再后来,贫穷、鸦片、“黄祸”,这些词汇在西方人的脑海中逐渐定型。处在现在的位置,我很难说,伏尔泰式的中国与“黄祸”式的中国哪一个更真实。因为,只有生活才是真实的,而关于生活的所有描述都或多或少地是一种误读,何况是我们没有植根其中的别人的生活。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从此就应该放弃这种企图,而是说,我们在描述别人的生活时应该尽量诚实,并且心情轻松。

  我的一个朋友至今还在为一个“旅美学人”的文章生气。在一篇文章中,那位“旅美学人”说美国各大名校之间的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如今到了通过扶贫来“斗富”的程度。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等名校纷纷宣布家庭低收入的学生教育费用全免。我的那位朋友对美国情况比较熟悉,她还特意咨询了在美国生活的家人,查找了各校的资料,结果发现那篇文章简直是胡说八道。美国大学的教育费用大多数还是依靠纳税人,想一想,大家怎么可能让学校如此慷他人之慨?实际上,美国高校是否给学生奖学金,最主要的标准就是学生家庭的纳税情况,一点不含糊。可见作者心中有无“诚实”二字,实在重要。

  从1997年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出版到今天,已经快十年了。我想,“诚实”已然是林达的标志。我还记得林达在他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的序言中谈到他看待中国和美国的角度。他说站在“边缘人”的角度,他发现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文化大国有着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他意识到,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文化对话,只可能是痛苦而吃力的。但是时间长了,他发觉自己与中美两种文化都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的时候,这两种文化就化为了风景,并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我觉得,这就是诚实和轻松的态度,也是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书籍的特色。

  有人说,林达的书好是好,文字朴素,逻辑严密,且总能以小见大,只是总感觉把美国描绘得太理想了。这倒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经历了。记得那时候的《中国少年报》常年连载一栏漫画,题目叫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我们这儿的毛孩生活幸福,人家那边的毛孩供人观赏。我们这边节日快乐,人家那边在动物园扮狮子老虎逗有钱人开心。恐怕不少人的内心深处还是幼年时候留下的印痕吧?

  林达从来没有说过,他告诉我们的美国是一个真实的美国。就像之前我所说的,除了生活本身,关于生活的所有描述都或多或少地是一种误读。虽然林达的书一直畅销,但是我想,没有人按照他的书那样去生活,只是很多人通过他的书学会了怎样去思考。如果说林达的书中描绘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国,那么这也是不断面对困境不断探索中的理想。从这个角度看,林达的书不是林达一个人完成的,而是他和他的数以万计的中国读者一起完成的。因为,人类终归需要理想。

  而今我们不清楚富兰克林的留学生为什么没有来到中国,也不清楚杰弗逊最终为什么放弃了“自然贵族政治”的观念,但是通过林达的描述,我们知道,美国的社会是在探索与实验中不断完善起来的,美国的精英和民众珍惜的和放弃的,以及愿意付出代价的,都出于对自由的渴望。他们一直坚持一种信念。就像林达在《如彗星划过夜空》的结尾所写的那样:

  “他们相信,他们可能要走一段弯路,可能有一段倒退,可是任何威胁只能阻碍人们追求自由的道路,却不可能堵死它。也许今夜没有星辰,可是他们相信,在云霭之上,依然有群星在太空闪亮。”

  西闪

  图: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林达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18.00元。

  《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林达著,三联书店2006年3月版,21.00元。

  《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林达著,三联书店2004年版,21.80元。

  《我也有一个梦想——近距离看美国之三》,林达著,三联书店2004年版,23.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