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附庸风雅是真正风雅的开始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9:27 南方都市报

  附庸风雅是真正风雅的开始

  2006(第三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吸引众多国际知名画廊

  “当有一天人们不再把买豪宅、开名车作为身份的象征,而是看你收藏了几幅安迪·沃霍尔或某名家的艺术品的时候,人们的艺术观念才渐渐地成熟起来。”广州华艺廊总经
理张向东说。在他看来,附庸风雅往往是真正风雅的开始。而在藏家与艺术家之间,他们的桥梁就应当是画廊。

  画廊是个舶来品,但中国的画廊业已得到迅猛的发展。2006(第三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于4月12至16日在北京举行。这次看起来风雅的专业展出,吸引了四万多的入场人次,包括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97家知名画廊参与,其中有著名的美国MarlboroughGallery,法国GalerieLaurentGodin,韩国国际画廊和现代画廊等。据2006CIGE组委会副主任王一涵介绍,此次画廊展规模更大,水准更高,更专业,更国际化了。三分之二的画廊来自海外,其中又有一半来自欧美画廊,国际程度相当高。这说明,中国已继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之后,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重心。

  这几年,中国的艺术市场被视为最后一个可能获得暴利的行业,在很短的时间里,艺术品拍卖市场和画廊就曾经风起云涌,但真正进行规范化操作的画廊业,时间并不长。中国的画廊业不仅有巨大的潜力,也有许多有中国特色的地方。

  有一个说法被业内广为传颂。当年陈逸飞曾经对弟弟说过,“我的画要是能进闻名于世的Marlborough画廊就好了……”他为了进入美国Marlborough画廊等待了三年。与之相应的回报是,在和Marlborough画廊签约的12年中,陈逸飞卖掉了500多幅画,成交价接近3000万元。1997年,陈逸飞的《罂粟花》拍得387万港元,成为当时华人画家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在中国的画廊业仍然处于起步初期,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时候,这个传说不仅鼓励了许多艺术家,同时也鼓励了许多画廊。

  目前,中国的深具潜力的艺术市场吸引着无数世界高端画廊的目光,而国外的画廊要进入中国、了解中国,便捷、成本最低的就是通过博览会,为他们下一步战略性进入中国做好准备。王一涵告诉记者,第三届的中国画廊博览会整体参展水平远远高过前两届,高级别的画廊的参与,体现了对中国艺术市场的信心。

  首先,进入画廊博览会的作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经典、高端。90多家画廊约带来4000件艺术品,油画、雕塑、影像、装置、摄影作品等一应俱全。大师级人物毕加索、杜布菲、亨利·摩尔等人的作品现身展览中;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是CIGE的常客,此次带来的四件作品《GoldHamburguer》、《Jackie》、《Mao》、《CampbellSoup》更具有代表性;摄影家卡蒂埃·布列松、拉尔夫·吉布森的摄影作品也引人瞩目。中国的经典作品有林风眠、潘玉良、常玉的作品,赵无极、朱沅芷、朱德群等人的作品也出现在画博会上,同时,还有一批受到热烈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如王广义、岳敏君、周春芽等人的作品,他们都来自于不同的画廊。

  其次,展览艺术品的最高成交单价明显提高,成交总量也令人喜悦。去年最贵的作品不过几百万元,而今年,价值上千万元的作品就超过10件。今年画博会的总成交量比去年的1000万美元翻升了一倍,最高单品成交价130万美元(安迪·沃霍尔的《证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特别展——中国艺术家王度的《飞弹》最终以28万欧元的价格被国内买家买走。今年台湾的睿芙奥画廊带来了估价400万美元的尚·杜布菲的“老佛爷百货公司”,Marlborough画廊则带来了毕加索的“TroisFemmesàlaFontaine”。国内画廊的交易更是可喜。现在画廊、空白空间、环壁堂、索卡当代空间、程昕东国际艺术空间、香格纳画廊等皆有十幅甚至以上的成交数,国内收藏家的人数有大幅提高。

  透视中国画廊业之

  中国当代艺术正受热捧?

  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是,国际市场和国际艺术界对于亚洲艺术家的兴趣越来越浓,尤其是对中国和日本艺术家。此次展览,负有盛名的美国Marlborough画廊的8个展位一半用来展示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一半用来展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赵无极、朱德群、朱沅芷、陈逸飞等。

  王一涵在表述本届画博会的特点时谈道,“今年,画廊的作品里中国当代艺术所占的比例不仅相当重,而且很优秀。”不仅蔡国强、徐冰等中国艺术家的“海外金刚”大受欢迎,国际艺术投资的介入,也捧红了方力钧、王广义、张晓刚等一批当代艺术家,这种艺术投资正在潮涌而入。

  其实这种端倪在近年来已表现得很明显。2006年3月,在纽约苏富比的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会上,其中主要是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等人的作品都卖得非常好,张晓刚的一幅作品就拍出了97.92万美元的价格。在2005年底落幕的台湾“罗芙奥2005秋季拍卖会”上,王广义、张晓刚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作为炙手可热的收藏标的使海内外收藏家争相参与竞标,王广义的作品《大批判-VOLVO》更是创下自身167万人民币新纪录。Marlborough画廊负责人PhilippeKoutouzis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当代艺术是成长中的,变化的,发展的,爆发的,非常有趣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有着中国文化价值的深度和强度。西方的收藏家需要一些‘中国’的‘商标’来标识中国的作品。”而纵观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无疑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标签。

  就在两三年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最受宠的还是那些黄宾虹、张大千等老面孔,而且大都集中在水墨画等领域,现在,这个突然的转向也引起了注意。紫禁轩画廊合伙人魏炜曾经谈到,2005年之前,国内的拍卖行基本上没有拍卖过现当代艺术的,从这一年开始,各春拍、秋拍家家都拍现当代艺术。他在2006年初在一个拍卖会上,就发现当代艺术卖得很好,但是水墨画市场就有很多流拍,而且价钱也上不去。

  华艺廊总经理张向东分析说:“这几年画廊的发展情况是螺旋上升的,变化只是热点转移而已。整个市场大环境中可以看到,中国现当代作品现正走红。市场就是应当寻找新人不断形成新的热点,而不可能老是二三十年代的那些大师卖来卖去。”他认为,现在艺术界的“少壮派”甚至“学院派”,对现当代都情有独钟,如范迪安就是一个国外比较认同的中国国际策展人,他就特别看重中国现当代艺术;同时,包括侯瀚如、王璜生等策展人都在推出现当代艺术,现当代作品能不红吗?“从上次纽约苏富比的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会,这次的CIGE中都可以看出来,现当代艺术异军突起,是恰逢其时。”

  透视中国画廊业之

  收藏艺术品就是为了投资吗?

  2005年,曾有人做了一个粗略统计,国内6大艺术品拍卖公司的业绩是50多个亿。在媒体上也常常能听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屡屡创单价新高、竞买激烈的新闻,然而,画廊业却一片沉寂。本是二级市场的拍卖市场,到了中国基本上变成了艺术品市场的一级市场,有实力的藏家经常越过了画廊,直接从拍卖市场上购买作品。

  拍卖市场比画廊火、二级市场比一级市场火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人们更看重艺术品的价格、名气等因素,而不是艺术品本身的价值。索卡当代画廊总经理萧富元说,“一般的发展规律是先有一级市场,再有二级市场;画廊收集和推广作品,藏家收藏作品,到达一定的量,才会想到去拍卖。但在中国,拍卖会兼任了画廊的角色,他们自己去艺术家那里收购作品、发现和栽培画家。”

  德国知名画廊RAABGalerie的主持人IngridRaab对此抱怨道:“中国人买画除了用眼睛外,更重要的是用耳朵。”在她看来,中国人买画更多的是看作品的作者的名气,人云亦云,人为地把价格炒高,甚至相信价格越高越成功,而不是收藏自己所欣赏的作品。王一涵明确地说,“二级市场目前挺混乱的,主要是中国的艺术教育没有跟上。观众和藏家因为缺乏艺术鉴别力,只能到拍卖会有人竞争的地方去跟风,认为哪些价高哪些就是好的。”

  另一个原因,则是许多人把艺术品收藏当作一个投资途径。在继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之后,艺术品投资被视为最后一块宝地。萧富元认为:“艺术品投资是有欣赏和功能的,不应把投资放在第一位。但中国恰好相反,中国艺术品收藏90%都是为了投资。一般规律应该是一件艺术品5到10年周转一次,而中国的流通期往往是数个月,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张向东也反对把艺术品当作投资,因为这是一个炒作行为。“艺术品与股票、房产是不同的,画廊应当培养藏家,而不是炒家,炒家对市场是有危害的。”那些过分关注行情、比较价格的往往是炒家。国外收藏者可能只是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工资也有限,但他是真的喜欢,买一个两三千美元的一个作品,他还会提出能不能分期付款,这样的才是真正意义的藏家。

  另一方面,在中国,事实上也是艺术拍卖公司的出现先于规范的画廊业的形成。1992到1994年间,大量艺术拍卖公司出现;到了1999年至2001年就渐渐冷下来了;2003年之后,又迎来了一个新高潮,开了许多新画廊,交易也很热闹。

  张向东认为,其实中国的画廊现在非常少,因此,超过四分之三的作品买卖都是艺术家和藏家私下进行的。这种情况下,艺术家的收入是完全不透明的,他怎么去缴税呢?但是,如果画廊进入让艺术市场规范以后,纳税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以后的发展一定是只剩下几家顶尖的拍卖行、顶尖的画廊。”张向东说。

  除了观念问题以外,画廊自身的规范不够也是它目前作用体现不出来的原因。王一涵认为,画廊业应该更规范自己。“现在的很多中国画廊都没有长久的计划,见一幅卖一幅,更像一个画店。一家画廊很难做好,需要一个大环境,一个正确的方向,大家一起促进。”

  人物访谈:

  把艺术品当投资会错过真正价值

  受访对象:UtaGrosenick,当代艺术经典教材《ArtNow》作者,德国资深国际艺术评论家

  南方都市报:在欧洲,画廊在艺术市场上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Grosenick:画廊的作用非常大,当代艺术作品几乎都是通过画廊来销售的。

  南方都市报:一些中国年轻的艺术家急切地想进入艺术市场,你对他们的发展有何建议?

  Grosenick:他们应该寻找那些他们愿意与之合作的画廊,这个画廊不仅要让他们感觉合适,而且愿意与艺术家们进行长期的合作,能够稳健地建立他们的资历和声望。

  南方都市报: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收藏艺术品更多的是考虑其市场投资价值,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Grosenick:如果只把艺术品当作投资无疑会错过了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艺术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让你的思路开阔,让你的人生丰富。

  南方都市报:中国当代艺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你怎么样评价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潜力?

  Grosenick:中国的艺术绝对值得更多的注目;而更多的关注也意味着市场价格的不断提高。

  南方都市报: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在各方面仍然不能跟欧洲、美国,甚至日本、韩国相比,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Grosenick:我相信艺术市场是全球的。当下对中国当代艺术不断追加的国际资金,将很快缩小这种差距。

  南方都市报:在德国,是否有什么税费制度刺激企业或私人去购买或支持艺术品呢?

  Grosenick:据我所知,德国并没有税费制度来刺激艺术品收藏,不管是私人还是团体。但美国就有,同样的情况也许存在于其他国家。

  南方都市报:从2003年以来,中国的画廊数量急剧增长,这对中国当代艺术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Grosenick:当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如果这意味着画廊数量繁多的话。在与他们的中国艺术家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这些画廊热忱地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我去到哪家画廊或哪个艺术机构,我都希望能长期看到中国当代艺术。

  观察:

  广州为何画廊如此之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在这次高规格的画廊博览盛会中,并没有出现广州、深圳的画廊的身影。事实上,广东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广州、深圳的人均GDP均排名全国前列,然而,画廊业的发展却远逊于北京、上海。原因何在?

  广州华艺廊的总经理张向东认为,这首先与广东人的性格与文化消费观念有密切关系。广东人还处在对财富追求的过程中,对艺术没有天然的亲近关系,认为艺术是虚的东西,所以,“重利轻艺”。以演唱会为例,北京“三高演唱会”1000美元的门票全都能卖出去,但在广州,不管是谁,300元的票都不好卖。艺术市场也一样,同样级别的艺术家,如果在北京能卖到几十万元一幅的话,在广东可能只有几万元。现在,广东也出现收藏艺术品的藏家了,但总体而言,他们仍然很传统,只对中国画、水墨画相对热心,还不太能接受现当代艺术。

  当然这不也完全是坏事。北京、山东等地一度出现拍卖会把艺术品价格瞎炒、瞎抬的倾向,但广东保持理性,始终很稳定,虽不能推动市场快速发展,但也不会导致市场混乱。另外,张向东认为,在中国,艺术市场的地域性还是较强,往往是广东的藏家买广东艺术家的作品,上海的买上海的,杭州的买杭州的。目前艺术市场的情况,也与艺术家的分布情况有关。

  要挖掘一个合适的艺术家,画廊需要有一个工作班子、一个学术委员会来判断艺术家的潜力和艺术价值。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值得收藏的作品?张向东说,“艺术家需要的是学术价值、市场价值二者的契合,并不是学术价值高就一定有高的市场价值。但从长期来说,学术价值、市场价值是大致相当的。”例如,那十个近现代的中国画大师,市场价值现在都非常高了。只是,当代艺术的真正价值的结论还不能现在做出,尚需要时间考验。

  至于中国画廊业何时可以走向成熟,张向东表示:“广州起码要五年以上,北京和上海三至五年之内即可。”

  B09版-B10版撰文:本报记者:候虹斌

  图:

  《时尚先生》杂志拍摄画廊老板的现场。国际著名画廊纷纷将眼光对准潜力巨大的中国艺术市场。

  在西方,当代艺术作品的交易几乎都是通过画廊来完成。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