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评论:走出押宝“大片”的迷思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09:17 国际在线

  作者:列孚

  近日,《无极》在美国公映,10天票房仅51万美元,与之前制片方的高度期待相去甚远。尽管这种败绩与发行方的策略、上映档期以及规模有很大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海外市场对于中国武侠大片的兴趣已经开始减弱。笔者曾于去年年底两次发文谈及押宝大片的弊端,《无极》今日的遭遇多少印证了这一观点。

  笔者一直认为,对于当下中国电影来说,只有更多功能的中小型制作才是出路所在。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和好莱坞电影,都是由B级片支撑大局而不是所谓的“大片”,中小成本影片是电影工业及其市场的中坚。笔者自觉拒绝使用“大片”二字,因为本来就无所谓什么“大”与“小”———能叫好又叫座者就是“大片”。过去,中国内地根本就没有所谓“大片”,亦产生了不少票房骄人之作,当年的《红高粱》也非“大片”,但仍然红透了海内外,让更多人认识了张艺谋、巩俐,就连小制作《那人·那山·那狗》到了日本市场也能够取得令人惊讶的票房成绩。

  《英雄》和《十面埋伏》仅北美市场几乎就可收回成本,可能让某些人陷入了“大片”的误区。无可否认,卖“片花”是电影投资人融资的渠道之一。演员阵容强大、导演有号召力以及纯制作费投入够多,是能够吸引海外片商愿意以买“片花”作为订金购入预售版权费用,这样影片投资方就能够比较从容地调动资金拍片。然而,并非所有影片都可以如此,特别是那些所谓“大片”,一旦拍砸了,有可能造成不小的影响。好莱坞就有不少类似这样的例子。如凯文·科斯特纳导演的超级大制作《未来水世界》投资高达1.7亿美元,算是典型的“大片”,但公映后票房仅区区8千多万美元,口碑更是一塌糊涂。当时凯文·科斯特纳正在风头上,挟《与狼共舞》的余威,在好莱坞炙手可热,但就是这一次失败令凯文·科斯特纳至今仍然一蹶不振。笔者当然不希望陈凯歌会步凯文·科斯特纳的后尘,一部《无极》也非宣布陈凯歌玩完。然而不能不说当初的整个策划实在有些好大喜功加急功近利,过分追求“大片”之“大”而忽视了剧本的最根本精神,整个观念都有偏差,结果苦酒自酿。

  去年中国出品了200多部影片,但不到五分之一的影片可以拿到银幕上公映。就算是这些公映的影片,内地传媒也甚少提及。究其原因,一来也许是有些影片本身拍得并不怎样,质量难以让发行放映机构拿到市场上参与竞争;二来可能因为不是“大片”,缺乏鲜明的卖点,发行方没有找到合适的策略加以推广,而传媒对这类影片亦难以如对大片般慷慨。故此,这些大量的中小型制作只能偶尔显真容,但又很快不得不很不情愿地戴上头巾,将自己遮盖起来。如此怎会引人注目?即使是圈中人,也必定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的同行曾经拍摄过这么多的影片,遑论一般大众。

  最近闻知吴天明再出发,在西安城头举起大旗,创建了他的电影公司,在成立时他邀请的嘉宾,也对所谓“大片”提出批评,大概也对目前中国电影的大片做出了一番反思。所以笔者希望他不至于为幕后老板较快找到回报而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创业作又是搞个大堆头的大制作,要在市场上先赚下一两亿,北美市场再捞回三四千万美元再说,或以为这就可以建立万基大业。这是一个被“大片”宠坏的年代。我们不会拒绝“大片”,但不应当只追捧“大片”,银幕上好像只有“大片”才让片商、院商青睐。片商、院商也不应同时患上“大近视”,只有“大片”才全力宣传,否则又是陷入“无穷洞”,任凭怎样填也填不满。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道路究竟如何才能走对方向?这需要好生琢磨。(作者为香港影评人,现旅居广州)

  来源:

新京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