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以小说的方式怀想民俗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09:49 南方都市报

  中国叙事

  胡传吉(博士生)

  “拉魂腔”是奇特的民间戏曲,《拉魂腔》是奇特的长篇小说。

  《拉魂腔》如是描述这种民间戏曲:“拉魂腔,俗称又叫‘打秋风’、‘铁檀香’,在淮河人民的心里,这可是个了不得的戏种,书上说它糅进了北方戏的沉猛和南方曲子的妖媚,唱起来,软的硬的都入了瘾。在皖北、豫北、鲁西南一带,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人唱拉魂腔。”而七姑,是淮河“南拉魂”戏祖师爷班主梅修山的闺女,“名动四省的一个旦角儿”,七姑在沉寂数十年之后,复出,最后一唱之后,死于《梅修山夜闯总督府》的舞台,对于绝代名伶,没有哪一种死亡的安排,比倒在舞台上更能体贴她的心意更能表达对她的敬意与痛惜,七姑的葬礼迎来了“拉魂腔”的致礼,也意味着“拉魂腔”正加速消亡。

  《拉魂腔》描述了淮河流域瘫子村的现代走向。民俗专家陈教授由省城来到了位于淮河“洪水走廊”的瘫子村,考察当地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在考察的过程中,他见证并描述了三重事物的变迁:一是瘫子村的命运,“洪水走廊”瘫子村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搬迁避祸,而且是“发展与进步”、“除旧布新”的伦理问题;二是“拉魂腔”的命运,“拉魂腔”的气息随着时序一点点变得稀薄,由梅修山,再到七姑,最后到陶月婷,“拉魂腔”的传人一代比一代没落,“拉魂腔”没有多少“还魂”的迹象;三是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民俗专家能做的,就是用文字刻录那些残留的口头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在普通话语系里读不到的乡俗遗产。三重事物在变迁的过程中,必然发生各式各样的冲突:瘫子村的命运冲突是显性的、现世的,而“拉魂腔”的命运冲突是隐性的、长久的。

  与此同时,《拉魂腔》还想象了各类人物的悲剧与矛盾。比如说小说七姑的描述,就最为精彩。一代名伶七姑沦落至妾、沉溺于性爱怪痴、久藏不出、收养腊八,民间艺术风尘落难,作者所能做的,也只能是为她安排一场体面的死亡。七姑是一个值得叙述的人物,可惜在有些地方,作者仅是浅尝辄止,余韵刹那间便“灰飞烟灭”,也因此可以看出小说笔力的不均不匀,七姑的艺术形象也因为某些细节的虚拟不到位而被削弱。而梅虎、王清举、麻三叔之间力的较量,则可以看出这个村庄如何在矛盾艰难生存,亦可以看出“拉魂腔”的传人身处何等尴尬的处境。

  在人心的纠缠与抗衡中,瘫子村最终消失于火与水的炼狱中,火烧了瘫子村的祠堂(自作孽),水几乎是一夜之间吞没了瘫子村(天作怪),精神大宅与物质存根先后被催毁,作者于是把梅红的话排在最后:“我是一个瘫子村的女儿,我是麻三叔的女儿。别看这洪水是又黄又浊,可当我的眼睛埋到水底时,我才第一次知道了,水是黑的。漆黑。”悲剧落幕,清醒但无能为力的人,看到了只有在悲剧中才能呈现出来的漆黑,看到了与乐观进化论相背离的漆黑。

  我们总是善于把这种矛盾冲突归结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这仅仅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吗?我想,《拉魂腔》要告诉读者的,绝非只是传统与现代冲突这种大而化之的文化诠释,起码,还应该算上人心的较量,以及,有必要去深究那些隐含于种姓内部、人情世故深处的先天性匮乏。

  作者呈现给读者的是,所有的一切早有征兆,消失与存在一样,都是宿命,这里头,有人为的宿命,更有天定的宿命。在人为的宿命面前,我们惶恐的是世俗的三长两短;在天定的宿命之前,我们思考的是我们自身的渺小无助。只有在人为宿命与天定宿命的交相恐吓下,人类才有可能保持对存在的敬畏、保持对自身的焦虑。《拉魂腔》最触目惊心的是,他定义了“消失”,而且,是从世俗的生老病死、中国式的伦理道义中去定义的,这样一来,在《拉魂腔》一书中,小说找到了小说的价值,民俗被定位在民俗的“庙宇”,而以我的看法,“消失”何尝不是一种圆满。

  图:

  《拉魂腔》,陈先发著,花城出版社2006年1月版,22.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