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虚构的法则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09:49 南方都市报

  想象空间

  潘正文(学者)

  张学昕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一位文学评论家。捧读他的新著《唯美的叙述》,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诧异——他的小说评论居然会有如此细腻的艺术感觉!这与我的想法不太相
符。在我看来,长期从事研究的人,大概免不了犯一种过于“理性”的“大而化之”的毛病,那就是解读小说时心灵麻木、眼光生硬,把作品大卸八块,削成一副没有血肉的骨架之后,再对照某种既定理论说三道四。但《唯美的叙述》却出人意料地反其道而行之,张学昕所关注的是小说的“艺术”本身,他总是像一个诗人,带我们细细地品味着小说每一个细节的诗意,引导我们耐心观察作品血肉丰富的躯体构造。

  按照我们惯常的理解,小说肯定要关注现实、描写现实,并作出某种价值关怀和批判。但张学昕却指出,小说是作家通过“想象”虚拟出来的艺术空间,它在里面探讨的是人的存在状态、精神风貌、生命尺度具有何种诗意可能。因而小说的“艺术”问题,不是作家对现实作出了何种价值评判从而加以倡导和贬抑的问题,而是作家“如何”营造一个虚拟世界,并把各式人物放入其中去考验和检测其人性的问题。如在张学昕用力最多的苏童研究中,他总是思考诸如“苏童在

短篇小说有限的篇幅中是如何拓展了想象的维度?他又是如何努力进行挣脱束缚的叙述,使小说文本与现实、阅读保持更大的弹性?”这一类别人不大去思考的问题。他认为,这不仅是小说“发生”的地方,而且也是小说之为“艺术”的秘密所在。

  基于这样的立场,张学昕的评论逸出了现有的评价体系,而对“先锋小说”以来的“中性”写作立场持一种肯定的态度。他指出,小说的任务不是教我们如何去判断“好人”与“坏人”、“好品行”与“坏品行”、“这个该做”与“哪个不该做”;而是让我们去“体验”在作家虚构的特定环境中人的丰富性、复杂性——“人”既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魔鬼;在这个环境中很高尚,而在另一个环境中却很卑鄙;这一刻很温顺,下一刻却很凶猛——也就是说,人性是“中性”的,具有善与恶的无限可能。因而“人”既不高尚也不卑鄙,既有一点高尚也有一点卑鄙。但如果我们由此认为张学昕的这种艺术立场是在规避现实,那就错了。他只是对于人们习以为常的一分为二的价值判断表示怀疑,认为好与坏、对与错的人性判断,不仅是专断的、不可靠的,而且可能导致人类的灾难。张学昕反对作家对人性进行简单、粗暴的评判,而主张作家通过虚构一个想象空间的方式来引导人们去对人性的无限可能进行探索和思考。他是在更高的一层意义上关注着苦难的大地,关注着人类精神的出路。

  基于此,张学昕认为,只要是美的、诗意的艺术,都应该肯定。按照这一逻辑,他大胆地肯定了“唯美”和“颓废”,认为这也是小说艺术的一种美。当年周作人和沈从文都用了一个共同的词汇来形容“唯美”和“颓废”的艺术,那就是“情绪的体操”,他们认为这是可以允许的。只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强力的干预,才使这些略显偏至的艺术精神几近中断。现在重提,仍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图:

  《唯美的叙述》,张学昕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22.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