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云南值得作家用文字展开表现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15:23 云南日报

  

云南值得作家用文字展开表现

  “著名作家写云南”采风活动顺利结束

  种下一棵“文学树”

  

云南值得作家用文字展开表现

  留下墨宝

  高原的5月,阳光如火,人面如荼。5月下旬,历时10天的“著名作家写云南”采风活动顺利结束,这是我省文学界的一个重要活动。此前,我省也组织过几次著名作家到云南的采风活动,但像这次兵分三路(东路为红河—文山—玉溪一线,中路为临沧—思茅—西双版纳一线,西路为丽江—大理—保山—德宏一线)进行的方式还是第一次尝试。

  “请进来”与“走出去”

  这次“全国著名作家写云南”由中国作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主办,云南省作家协会承办,云南省相关州市宣传部、文联协办。这个大型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云南文学创新发展,广泛借用外部人才和智力打造云南文化品牌、塑造云南文化形象,使云南文化更为快速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省委副书记丹增在采风队伍出发前的座谈会上说,云南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云南最具备优势、最具备世界吸引力的,就是在长期碰撞和融合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碰撞和融合就是发展,所以要走“请进来、走出去”的道路,组织这次“全国著名作家写云南”活动,就是一次探索“请进来、走出去”捷径的大胆尝试,让全国著名作家们通过采风学习,写好云南、宣传好云南,把云南最具魅力的文化介绍给全中国、全世界。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晏友琼说,云南是一块充满激情和梦想的文化乐园,我们多次邀请全国著名作家和艺术家来云南采风和写作、交流,触摸云南人的内心世界,这有利于提升云南文化品位。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也表示,近几年来,云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在了全国前列,激发了全国著名作家探讨云南、讴歌云南的热情。相信通过这次活动,作家们会被云南所吸引。而从这次采风活动的结果来看,以上的愿景都没有落空,著名作家们一路行走,一路喜爱着云南。

  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感受云南多民族多样文化的魅力,始终是这次采风活动的主题。在东线,采风团与彝族群众联欢、驻足哈尼族梯田、参观孔庙、领略花腰傣村寨风情;在中线,采风团体验傣族农家乐、观看佤族拉木鼓、深入热带雨林;在西线,采风团听丽江古乐、游览和顺乡、漫步中缅街。作家们深深感到多民族文化已经成为云南的品牌,文化繁荣正成为云南的发展亮点。同时,现代化与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将激发作家的创作欲望。社会转型时期是科技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生态环境被破坏、民族多样文化被同化等矛盾交织的时期。采风团所经过的地区也在诗情画意之下充满躁动和困惑,比如,不少傣族少女正值上学的年龄,却成为旅游区的舞蹈演员,她们的内心世界可能是比较矛盾的。又有的人家过去周围都是原始森林,现在全种上了橡胶树,村里的人富了起来,但是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不再,令人产生复杂的心情。这些都值得作家用文字展开表现。在民族文化同样丰富多彩的拉丁美洲,产生了躁动一时的“文学爆炸”现象,人们也期待着云南文学的进一步繁荣。

  激发文学创作热情

  著名作家采风团像一支支火把,不仅照亮自己,也使所到之处的文学界热情高涨。本地作家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集,与著名作家进行交流。我省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民族文化多样,但民族文学仍然延续着口传或说唱的形式,以纸作为传媒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成果还不算突出。这让来自外省的作家感到可惜:身处文化富矿之中却浪费了文化资源。要改变这种不和谐的局面,“请进来”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本地人看来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在外来者笔下往往可以成为震撼人心的作品,同时可以产生“鲢鱼效应”,激活本地的“休克鱼”。

  参与文化产业发展

  把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云南经济发展的一条独特路径。虽然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形成产业,但经济和文化可以有机地结合。丹增副书记曾这样说过,现在是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没有文化的经济是不存在的,没有经济的文化也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资本多元化的时代,文化也能成为资本。自然资源越挖越少,文化资源越取越多。文化产业是一条不破坏生态环境,又有高回报的产业。云南要做以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排头兵,把全国著名作家和艺术家邀请到云南来采风,就是一个做大做强云南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行动。

  因此,各条线的著名作家采风团都感受了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并与当地领导座谈文化产业。在东线,作家们了解到蒙自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在中线,作家们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及其产业效应;在西线,作家们参观了束河影视基地和天龙八部影视城。不少作家表示,要用优秀的作品参与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比如用小说的形式写茶马古道,写少数民族新农村的文化传承。

  插上体验与想象的翅膀

  这次“著名作家写云南”活动是一次短暂的行走和体验,由于时间仓促,很难深入一地或某一种文化现象当中。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所说:“这种行走和艾芜当年的行走毕竟是不一样的。”但是,通过这种行走也可以达到许多既定目标。作家孙惠芬说:“写小说,材料不必太多,否则会限制作家想象力的发挥。我不主张深入体验生活(虽然现实主义文学更强调深入的行走和体验),作家只需要一点现实的故事等素材来激发想象力。”这样的说法符合许多作家的创作规律。波兰电影导演基耶洛夫斯基也说过:“摄影机离生活越近,可能所反映的生活越虚假。”这并非主张远离生活,而是提醒不要被生活的表象所迷惑,表象的真实并不等于生活本质的真实。10天的行走,未必不能触及生活的本质,而更长时间的“深入生活”,也未必就能够产生有深度的作品。

  但不管怎么说,在行走中展开体验和想象的翅膀,对一切文学流派都具有普适性,如果10天的行走能够有一些故事或者材料激发作家们的创作热情,那么这次行动就有成功之处。“全国著名作家写云南”活动已经创造出行走的经验,云南已成为一个提供体验和想象的平台。

  本报记者易 晖文/摄(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