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宝康
孙复初与英语的“缘分”有点不寻常:他学的是土木结构,却在清华大学当了近30年的一线英文教师。他担任过外语系副主任,教过一万多名清华大学生,编了几本英语大词典。而眼下,他却正越来越痛心于英语在国内的“遭遇”。“英语完全成了考试的工具!”他焦虑地说。于是他四处批评当下的英语应试教学模式(据5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学英语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现在似乎走向了极端,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外语学习上,英语几乎成了大学生活的“主宰”。
英语成为大学生活的“主宰”,并不说明大学生真的喜欢上了英语,大学生要应付四六级考试,要出国留学,要找好工作,这些都逼迫他们必须拿起英语“武器”。
岂止是大学生时尚英语,连小学生也开始视英语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据报道,从2005年秋季开学起,北京市中小学外语必修课课时将增加,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
不错,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人们都懂得“外语是人生的武器”。但是“人生的武器”就此一项么?学会了外语就学会了一切么?在中国大学里,汉语的阅读和写作严重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期间要学的东西很多,如果大学四年都在为英语而“狂”,岂不荒废了专业?没见到吗,一些中文或新闻系的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越来越漠视,虽能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写出一大堆的错别字。
现在有些学校的导向很成问题,满目的招生广告充满诱惑:“英语,许你一个未来”、“英语改变命运”,好多学校不自觉地将英语四级证书与学位证书挂起钩来,社会上又老把各种待遇要求与四级证书挂钩,这在无形中放大了英语四级证书的功用,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学习英语,结果实际的英语水平并未真正提高。许多托福、GRE考高分的学生到了国外才发现自己竟然连口都不敢张,这岂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了吗?
英语是一种语言工具,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应当成为接受教育和人才使用的必要条件。仅仅因为英语不好,就抹煞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成绩,是很不公平的。
来源:人民网-江南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