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功利化教育催生“童星梦”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7:55 黑龙江日报

  任实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大型联合调查显示,在年龄为10-20岁的青少年中,仅有3%的青少年愿意做一名“普通劳动者”,而影视明星、自由职业者却是热门的选择。

  在这个功利主义膨胀的社会环境中,已经鲜有父母甘愿自己的孩子当个“普通劳动者”了,但是在残酷的应试教育竞争下,通往“高收入、好前途”的独木桥已经越来越拥挤不堪。功利化教育催生“童星梦”

  去年,在《超级女声》捧红了李宇春等人的同时,央视《全家总动员》节目也在无意中“捧”出了几颗小童星。从该节目中走出的小阿尔法年仅7岁,却已经成为了某公司的签约艺人,还曾与成龙同台飚舞;而徐艺玲小小年纪,也已经成功接拍了多部影视剧。看着别人的孩子因一档节目而早早地成了名,赚尽金钱和名声,但凡自己孩子稍具备点条件的家长都会为此而动心。虽然每个少年宫和兴趣爱好班门前都挤满了前来学艺的孩子,但是真正是孩子自己心甘情愿来的却在少数。把孩子课业看得比什么都重的父母,却不惜进一步挤压孩子快乐的童年时光,花钱、花心思逼迫他们“培养兴趣”。

  功利已成为了这个社会的普遍心态,而时下正在盛行的平民选秀节目恰好为人们常年积压的功利心理割开了一个释放的缺口。正值花龄的年轻人尚有追逐名利的时间和资本,但是那些已过而立、不惑的中年人只好把一切梦想都加诸在孩子身上。在今年的《全家总动员》节目中,为了给孩子谋“出路”全家“倾巢”出动来参加的不在少数。碍于节目对“全家参与”的要求,这些家庭不得不硬着头皮来给孩子充当“配角”,还时刻生怕抢了孩子的戏份,淹没了孩子成名的大好机会。在已成为“童星”,或者梦想成为童星的孩子背后,其实承载的是成人的功利。”家庭“童星梦”值得反思

  如今这一代中国父母,无一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哪怕节衣缩食也舍得在教育上对孩子进行投资,却吝于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去年,《全家总动员》节目中有这样一个参赛家庭,孩子虽然有高超的琴技,可是在弹琴时脸上却很难见到享受的笑容,原来这每一级的钢琴考级,全都是被父母的棍棒逼出来的。

  虽然确实在无意中成就了一些家庭的“童星梦”,但事实上,央视制作这档节目的本意并非是为了造“童星”。一位节目主创人员介绍说:“我们强调的是家庭参赛,如果说一个家庭里只有孩子非常突出,但是整体配合不够默契、协调,一样不能胜出。”但是尽管如此,仍然还是有不少家庭怀着功利的目的来参赛,就连本应少不更事的孩子也都对“第一”抱有极高的热情,如若不能遂愿,动辄号啕大哭,或是当场耍起赖来。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人类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郑钢博士认为,目前中国青少年教育中很多问题的产生都在于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功利化了。家长和老师只想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却忽视了“拔苗助长”是否真的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成功不是最重要的,健康成长才是最关键的。

  值得庆幸的是,《全家总动员》并非所有的参赛家庭都怀有功利的目的。记者曾在北京的海选路演现场看到为鼓励患有听障的儿子勇敢面对缺陷而登上舞台的妈妈,也曾在多场比赛中看到了好不容易团聚在一起的一大家子,他们并没有为名次所负累,而是真实地为全家人的共同参与而感到快乐。

  而那些仍在编织着“童星梦”的家庭是不是该反思,自己究竟该给孩子些什么?沉重的功利负担,抑或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