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大家小书”:最通俗的经典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9:19 南方都市报

  以今天的出版盛况而论,像20多年前《走向未来》丛书那样一出而天下惊的局面是不可能,丛书也随着出版业的发达而越来越多,让我们关注的不是它们具有的名声,而是在众多的丛书之中,如何挑选、推荐有意思、有价值的书系。

  ——编者

  《中国游记》:一个值得介绍的亮色

  合上《中国游记》,脑中就浮现出芥川龙之介愤懑的样子。他站在苏州城外一座小山的细雨中,兀自与同行的朋友生气。艰难登上的灵岩山名不符实,下山后又发现代步的驴子失了踪,其实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是用心读了这本书的读者大概能体会芥川的激愤心情。

  那是1921年的春天,芥川漂洋过海来到心仪已久的中国。可是刚踏上中国的土地,满目疮痍的现实让他的兴致迅速消退,一场大病更让他对自己的中国之行情绪复杂。六年后,健康状况恶化的芥川自杀了。他的死与这次中国之行密切相关。芥川当然不知道那个黯淡的结局,可我们知道。所以当芥川在肋膜炎和失望情绪的支配下莫名发火,我们也只能像他的那个朋友一样不说话。

  尽管历来中国的读者,包括巴金、冯乃超等人都对芥川的游记颇有反感,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作为一个读者,我能感受芥川因热爱而失望的心情,更为他的文采所倾倒。“大家小书”系列将《中国游记》选入丛书,可见编者眼界之独特高超。而《中国游记》也堪为“大家小书”的“洋经典”系列做一个有说服力的广告。

  自2002年“大家小书”出版第一辑时我就买了不少。就像袁行霈先生在丛书总序中所说,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约读者的时间,让人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我买这套书的原由正合编者的用意。可以说,这套书就是为我这种不求深入,但求广涉的懒人准备的。丛书之中,像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概要》、张中行先生的《文言津逮》、龙榆生先生的《词曲概论》等等,都是此类可供投机取巧的好书。

  袁行霈先生说“大家小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开本小,便于携带,随时翻读。放在当下,须知这确是有的放矢的话。看如今各大书店的书架之上,多是厚重之书精装之书,要想在书店里来回几趟,没有一辆推车是万万不行的。带这种书去旅行,还不如背上笔记本电脑轻松。像“大家小书”这样开本分量都合适的丛书,国内不多。这几天,我的背包里就放着一本《动物的生命》,去乡间写生,或到茶园喝茶,我都带着它,闲暇之余读一读。

  70年前,英国的艾仑·雷恩爵士正是在旅途里无书可读的苦恼中忽得灵感,决心要为“最广大的读者”出版“最低廉的价格,最富有智力含量的图书”,从而诞生了著名的企鹅丛书。这套成功的丛书在西方掀起了一场平装书革命。尤其在二战之后,不少出版社纷纷学习企鹅经验。像德国的罗沃尔特出版社的“RORORO”丛书、费舍尔出版社的彩虹丛书、法国大学出版社的“我知道什么?”丛书都得到读者相当好评。在我看来,这些丛书的成功,不仅是因为价格开本的优势所带来的市场效益,关键还在于它建立了知识阶层与普通读者之间的直通管道。这种直接的管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因为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因素,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在这一类小书中,学者、作家和出版人联合起来,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大众普及知识。因此,可以说,以企鹅为代表的各种平装书系列,相当程度上承载着知识阶层试图影响大众改变社会的愿望。这是在社会精英与升斗小民之间做的一种油水融合的努力。以这个角度看“大家小书”,出版社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但是愿望归愿望,“大家小书”是否达成了目标还需另说。其实,像“大家小书”这类丛书国内还有出版社在做。比如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万有文库”,规模不小,可惜反响平平。我曾经翻过一些,发觉它的毛病不少。首先是普及程度没做好,许多古籍只有校勘,没有全面的注释。其次是错漏较多,往往造成谬误。感觉出版社光有好的愿望,执行上却过于敷衍。与之比较,“大家小书”总的来说就做得不错,出版社没有贪大求全,所选入的大多是先为学者吸收提炼之后的菁华,并不拘泥于原著和经典。像刘叶秋先生的《历史笔记概述》、傅庚生先生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就是很好的例证。

  “大家小书”:一套值得大做的丛书

  三联书店有一套书断断续续在出版,也可拿来和“大家小书”比较,那就是“三联精选”丛书。我很喜欢这套丛书。像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梅尼克的《德国的浩劫》,我都曾反复阅读。和“大家小书”相比,“三联精选”丛书在选择上似乎要更偏重思想性,文学性方面则偏弱。有趣的是,两类丛书也偶有重叠之处。比如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收入“三联精选”第一辑,“大家小书”第三辑也将其选入。如果要我选,我会选三联版的,因为三联书店的印刷要精致一点,纸张和字体选择都让人满意。

  当然,“大家小书”确有独到的地方。像姜亮夫先生的《敦煌学概论》、罗常培先生的《语言与文化》,都是权威之论。前者是了解敦煌学的入门钥匙,后者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篇。像这样的“大家小书”,无疑是会心的读者梦寐以求的求道之门。

  说实在的,时代使然,中国的学者文人没有多少人能有机会成就巨著,构建体系。往往刚有些念头想法,就被时代的洪流冲得稀里哗啦。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家小书”基本上概述了现代中国的人文成就,至于那些宏篇巨帙不过是“大家小书”的延伸和阐述罢了。当然,并不是每一本“大家小书”都值得一说。一方面这是个人趣味的偏好问题,当然也可能是编者的取向不同的原故。另一方面,貌似客观地讲,“大家小书”选入的作品水平有些起伏。政治对人文的干扰,学者名家们身处其中的尴尬与扭曲,在“大家小书”中也有不少体现。比如像有怀疑精神的顾颉刚先生,在他的《中国史学入门》中也不得不说一些孔子轻视农民的闲话。而一代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到了晚年却要在《谈美书简》中大呼口号。不可避免地,既然那些名家名作或多或少都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就要靠编者来把握了。拿《谈美书简》与《三联精选》中收入的《诗论》比较,同是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就显出高低了。

  我想“大家小书”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稍显保守。在“大家”之中,应该逐渐添上一些当代人的名字,比如谈历史地理的葛剑雄、谈美学的李泽厚、谈思想史的葛兆光。读者和编者也正好考考他们,看他们会不会或者愿不愿意做一点为大众普及知识的工作。

  比较起来,“大家小书”的“洋经典”部分倒显得隽永一些。虽然也有《与里科克一起笑》这样的不痛不痒的作品,但总的来说还是相当值得一读的。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值得读读前半部分,而库切的《动物的生命》我认为值得一读再读。夏加尔的《我的生活》是了解艺术家生活的一扇窗户。当然,如果读者有耐心,也可以翻翻劳伦斯的《书·画·人》,见识见识这个实际上对绘画一知半解的疯子究竟能疯到什么程度。

  无论怎么说,在众多无聊的垃圾和巨大的谎言中间,《大家小书》系列丛书算得上国内出版界的一抹亮色。它在读者以及市场中的反响证明了时至今日,人们还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也愿意去寻找好的读物。□西闪

  补课或者知识重装

  最近出版的《八十年代访谈录》里面有阿城的访谈,说到阿城那帮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与其父辈之间的知识结构问题,谈到很多家长因为所受教育的方式不同,一代人在知识结构上呈现很大的差异,其中非常明显的就是由家庭教育带来的旧学影响。

  如果以代系类推,绝对是应了“一代不如一代”的老话。在中国古典文学、文化方面,愈显出其专门性,而这在像阿城所谈到的那两代人中,却是较为普及的一种大众知识,并不是特别高深的学问,更不能说是孤僻的学科。

  “大家小书”的确弥补了这类空白,如题所示,这是在某些方面极其有研究有发言权的大家写给普通读者的书,也是补课的书,足以让读者的知识结构重装的书。“大家小书”的中国经典部分,如顾颉刚先生的《中国史学入门》、姜亮夫先生的《敦煌学概论》、刘叶秋先生的《历史笔记概述》,足以对现代教育构成一个良好的补充。这些书首先充满趣味,它们不是期末会发试卷考试的书,也不是十分实用的书,基本上跟出国留学没什么关系,跟做生意也没有关系,读了这些书也不见得马上就能派上用场,(读许嘉璐先生的《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能有什么实用性?!),但不可否认,它们都代表了作为一个中国读者某些缺失的部分,也是在正式教育中被磨损的部分。其次是写这些书的人(大家),他们大多生长于具有旧学氛围的时代,且受到各种知识、各种思潮的冲击亦大,这些都造就了他们的见识幅度,读这些大家写的书,是真正地跟传统对话。

  易大经

  图:

  近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大家小书”,朱光潜的《谈美书简》、许嘉璐的《中国古代的衣食住行》、沈从文的《野人献曝》、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是其中最受欢迎之作(上图),而最近出版的“洋经典”系列虽然有鹤见佑辅的《思想·山水·人物》、库切的《动物的生命》、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等眼前一亮的佳作,但像夏加尔的《我的生活》、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左图)等书比较常见,这也是把“大家小书”出得出彩需要克服的障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