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从遗产名录到文化遗产日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06:20 舜网-济南日报

  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把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文化遗产日”。在此之前,我国已决定基本上不再批准建立什么日,“文化遗产日”是个特例,来之不易。

  今年6月10日,我们将迎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这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18项入选。

  “文化遗产”这个词从来没有这样密集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了有关部门对保护“文化遗产”的信心和决心。从“非物质遗产名录”的公布到“文化遗产日”的诞生,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山东乃至济南的文化遗产又是怎样一个状况?

  “文化遗产日”诞生前后

  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多年的心愿,去年的全国政协会上,他提交了七份提案,其中关于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提案有40多位政协委员的联署。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虽然今年我们才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但是我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却一直在做着努力:

  2002年10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审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3年5月,国务院第八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一系列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地方法规也先后出台,有效营造了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环境。

  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也部署开展了文化遗产的普查、调研和记录建档工作,初步摸清了全国文物资源家底,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靠保证。城市考古、边疆考古、环境考古、科技考古、水下考古、航空遥感考古、涉外考古等取得了可喜成绩。各地配合基本建设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另外,全国各地博物馆等硬件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湖南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一批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研究展示、管理运行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快速提升,已经赶上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每年赴港、澳、台地区及国外举办文化遗产展览达60余项,向世界宣传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和改革开放以来文物保护所取得的成就,有力配合了国家外交工作。同时,还成功主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和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升了我国在文化遗产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尽管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做了种种不懈努力,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珍贵性,尤其在我国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似乎很有必要向更多的人宣传“文化遗产”的概念。单霁翔表示,文化遗产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目前中国不少城市的规划设计趋同,导致“千城一面”。建筑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不断失落。他指出,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体现到城市规划的各层面。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我国第一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与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物质遗产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是以“民族民间文化”的形式出现的,2003年,在冯骥才等关心民间文化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大力促成下,文化部和财政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部门联合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着手全面实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化部开展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并根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按照申报条件和相关标准,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1315个项目进行审议,评审委员会根据其价值进行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提出第一批51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这518项入选项目近日已经正式公布,其中包括我省的梁祝传说、聊斋俚曲、柳子戏、山东大鼓、聊城杂技、杨家埠木版年画、潍坊风筝、祭孔大典等等,其中济南商河鼓子秧歌也有幸名列其中。

  我省“申遗”之路并不平坦

  在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山东共有27项入选。据主管部门介绍,这个数字在全国各省份中位居前列,只有云南等以及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超过我们。李军解释,实际上我们山东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称得上“文化遗产”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但是我们开始并没有认识到申报工作的重要性,各地的调查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比如项目书不够全面、细致等等,一些原因使得原本也可以获批的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入选,这是我们的一个遗憾。

  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李军处长说,我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民间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约共有390余种,这些“遗产”一部分现状良好,但更有相当部分不容乐观、亟待保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