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口水太多,历史太少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09:45 南方都市报

  本期主题:

  《八十年代访谈录》

  查建英著

  三联书店2006年6月版

  38.00元

  评审标准

  ★★★★★很好,令人手不释卷

  ★★★★好,但缺点明显

  ★★★一般,没有惊喜

  ★★失望

  ★很失望

  不准掉头

  评鉴:凌越(特约书评人)

  评分:★★

  年初在《万象》上看到查建英和陈丹青的谈话,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又在谈他们过去的那些“丰功伟绩”,尽管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对八十年代的回忆是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带有强烈的批判性的。但是回忆本身难道就不值得怀疑吗?因为那是老年需要扶持的一根拐杖。

  这回看到完整的查建英采访十一位当年的文化英雄的《八十年代访谈录》,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其中虽然不乏激愤的批判,但整本书怀旧的色调是其最基本的底色。在某种意义上怀旧是和创作力的衰竭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当年的英雄们,现在大多也才五十开外,可是他们已经集体在对八十年代津津乐道了——这个现象本身就是令人深思的。为什么现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似乎总是青春期的文学艺术?为什么现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似乎总是摆脱不掉那种不成熟的“文艺腔”?为什么中国的文人一到中年就疲软?从这些文化英雄们的集体回忆中也许我们可以悟出些什么。

  有意思的是,在对崔健的采访手记中,查建英特别提到:“我到(酒吧)的时候崔健显然处于又兴奋又疲倦的状态,谈话无论如何也无法在八十年代这个‘古老’的话题上停留。”原因在我看来不是查建英之前提到的,因为新CD即将上市,崔健那天已经接受了好几个采访,媒体的问题聚焦在崔健目前的创作及其市场上等等,而是因为崔健是这些被采访者中惟一一位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创作态势的创作者(学者情况特殊,可以另谈),只要他持续地想问题想着创作,他关注的焦点自然是在当下是此时此刻,将越来越不够用的精力留给过去未免奢侈。让我们看看另外的那些创作者吧:阿城有多久没写出一部像样的小说了?北岛倒是持续不断地创作,可是他的近作也许只有像欧阳江河这样杰出的阐释家套用西方最新的理论才能“显出”好来;田壮壮在《盗马贼》之后拍过多少好片(他自己在访谈中就用这个词称呼《摇滚青年》之类他后来拍的电影);陈丹青近年言辞激烈,颇为抢镜,可是在谈到自己近年的绘画创作时也明显透出某种不自信(“喜欢传统的朋友非常失望,前卫那边又认为我太温和”);刘索拉凭借《你别无选择》建立起的那点自信早就在她出国后被强大的西方文化击得粉碎(“那时我都没敢让美国的译者出版《你别无选择》,自己对自己没把握”)。

  看这本书时想起多年前看的一部奥利弗·斯通的电影《不准掉头》,其实许多具体情节已经淡忘了,可是这个名字却经常在不经意间造访我的头脑,因为“不准掉头”似乎蕴含着对艺术家来讲最为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勇气,一种抽象的勇气。得马上强调不准掉头是仅适于创作者的戒律,就像查建英在自序中说得那样,需要对极富特色的八十年代进行梳理研究,但最好让大学教授们去研究吧。而对于这些当年中国最优秀的作家诗人画家和导演们,现在我们的希望既简单又奢侈,那就是能看到他们新的优秀的甚至比过去更优秀的小说诗歌电影和绘画,可是我们知道这几乎已是奢望,因为他们在五十岁的年纪上已经在大谈过去,而且还谈出这么厚的一本书——真叫人绝望。

  口述历史还是白头闲话?

  评鉴:胡唐(特约书评人)

  评分:★★★

  以史为鉴,显然不仅仅是当事人的自我省察,更是让后来人了解“前朝旧事”,以知自身之所从来。换句话说,一个有志为1980年代留存记录的人应该具有史家的视野和修为,其呈现出来的应是一部可资鉴往知来的历史文本——哪怕是口述历史,而不是“白头宫女闲话玄宗”一样的怀旧散文。

  由于查建英女士在序言中已经坦陈了局限,所以我们似乎不好再对《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表示失望。不过这种失望也是因为我们对回顾1980年代的著作期望太高,而这种期望之重可能并非一两本书所能承载的。何况当下这类著作少之又少,查建英的书高调面世便注定会广受关注和批评。

  理想的“1980年代文本”到底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可引李陀先生的话说明之:“回顾八十年代,涉及的问题太大多了,也太大了,你必须对涉及八十年代的各个历史都作一些批判性的再认识才行——不是一个历史,是许多历史。这带来难度。需要处理的,不光包括1949年建国以后的历史,还有一百多年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改革的历史,思想和观念变迁的历史,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等等,你都要有一个总的观点,你才好回顾。”(见本书对李陀的访谈)这样一个宏大的题目,对学养的涵蓄以及资料的爬梳等等都是巨大的挑战,显然并非一本聊天记录所能承载。

  其实,对1980年代的记述当不止是所谓过来人的回忆——这类回忆更多地应被视为一种口述史料而非历史文本。就查建英的旨趣来说,她似乎只把1980年代当作需要清理和记忆的“过去”,即便谈到“以史为鉴”,其目标读者群也仅限于那些有“想当年”感慨可发的当事人。这样一种定位未免显得偏狭。以史为鉴,显然不仅仅是当事人的自我省察,更是让后来人了解“前朝旧事”,以知自身之所从来。换句话说,一个有志为1980年代留存记录的人应该具有史家的视野和修为,其呈现出来的应是一部可资鉴往知来的历史文本——哪怕是口述历史,而不是“白头宫女闲话玄宗”一样的怀旧散文。

  我们说本书不是关于1980年代的一个理想文本,也缘于其所收录的访谈并非全部与八十年代有关。比如对崔建与田壮壮的访谈就基本是对当下和个人境遇的表达,而非我们期待的口述史料。

  当然,《八十年代访谈录》对一度被神化的1980年代还是有着祛魅之功,从而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部分真相。一如查建英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这本书中的大多数谈话者都没有简单地将中国的八十年代浪漫化……尽管与今天这个极为显示和复杂的时代相比,那个‘前消费时代’(阿城语)的总体气氛的确颇为浪漫并且相对简单,这些回忆者的态度却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相反,他们对于八十年代抱着难得的坦率、客观、甚至苛刻的审视态度,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和任务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动因做了很多深入的剖析、批评和反省。”

  印象较深的是三大编委会的分化瓦解。“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何以解散,虽然担任主编的甘阳本人说“大家都不愿意谈到底为什么”,但未始不与文人的习气和弱点有很大关系(周国平在其《岁月与性情》一书中直指主编甘阳没有民主作风,甘阳在访谈中则以“知青交往方式”辩白);“走向未来”编委会坍塌则缘于主编被“政变掉了”;“中国文化书院”编委会的终结据说“和钱有关系”。只此一段故事,就足以揭下理想主义高蹈出世的面纱,让我们看到所谓文化精英世俗甚至庸俗的一面。

  柬埔寨有位“科梅尔·拉夫”?

  评鉴:云也退(特约书评人)

  评分:★★

  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之一的《马克思的复仇——资本主义的复兴和苏联集权社会主义的灭亡》一书,没有多翻就买下了。译者写了比较长的序言,感觉应该是个可靠的作品,而且译者的态度似乎也算认真,搞不清的名词都附了原文,但可惜,这些数量不多的原文,已闹出了足够多的笑话。

  我只是粗粗翻阅了后半部书的数章,有一类问题已经不能算是错误了。P169,著名的意大利诗人、意大利纳粹党吹鼓手加布里埃尔·邓南遮(GabrieleD’Annunzio)被译成了“一位意大利诗人,加布里埃尔·丹纽泽尔”,如果译者稍许了解一点邓南遮,绝不会把后面那两句话译得如此粗糙:“领导一群混杂的冒险家,为意大利夺取了阜姆。”

  P156-157:“罗莎·卢森堡,这位最有才气的理论家和煽动者,惨死于唯利是图的德国官吏团体弗赖科普(Freikorps)之残暴手中。”

  “Freikorps”被音译出来,一看到这种译法就令人起疑。德文我不懂,不过了解一点德国现代史的人可能会对捕杀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的那个组织有点印象,它通常被译作“自由军团”,是一个由一群右翼乌合之众组成的准军事组织,也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德国官吏团体”。

  P174:“这里还有引人注目的银行倒闭,维也纳克雷迪特·安斯塔特(KreditAnstalt)银行倒闭,是最为声名狼藉的例子。”只需稍一查询就可知“Kreditanstalt”是“信贷”,决不是一个什么拗口的名字。

  P263:“只是在柬埔寨,科梅尔·拉夫(KhmerRouge)……进行了一场具有屠杀性质的暴力革命。……科梅尔·拉夫大大陷入了反人道主义的深渊。”请问有谁听说过柬埔寨的这位领导人?柬埔寨曾是法国殖民地,“Rouge”即法文的“红色”,“KhmerRouge”即“红色高棉”,译者不但没看懂,而且连音译都错得离谱——竟把“Rouge”当成“Rough”糊里糊涂地译了出来。

  P265:“勃利奥尼德·勃列日涅夫成了党的总书记,而艾莱克·柯察金(AlekseiKosygin)则当上了总理。”对俄国人名字略有熟悉的人都知道“阿列克谢”或“阿列克塞”是俄国人常见的名字。前苏联总理柯西金也不是无名之辈,怎么就成了柯察金呢?

  译者在序言里说,此书作者德赛本人曾“真诚地对我说:‘这本书几乎花去了我毕生的精力,它是我迄今为止学术思想的结晶,它是我所认为的唯一一本可以代表我本人水平的著作。你可以拿着它走遍全欧洲。’”遗憾的是,看来他这番语重心长要付之东流。尽管译者“深感责任重大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但从以上几例以及附带表现出的语言能力来看,无法判断中译本里面还有多少个“科梅尔·拉夫”。

  图:

  《马克思的复仇》,(英)梅格纳德·德赛著,王澄清译,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2月版,36.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