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京沪等地专家学者昨聚首申城研讨认为黄裳散文“文史不分家”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08:30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讯(记者陈熙涵)从文60多年,1946年至今出版了70余部著作的作家、藏书家黄裳,昨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首次召开他的作品研讨会——“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尽管黄裳本人未能来到现场,但是他京沪等地的一群老友黄宗江、黄永玉、李济生、邵燕祥、周汝昌、谢蔚明等以及三十余位中青年学者纷纷到场或特意撰文为他捧场。

  山东人黄裳为人大度、爽朗。黄永玉回忆道,1946年间,当时他在闵行县中学教书
,每到星期六便会进城到致远中学找汪曾祺,再一起到中兴轮船公司找黄裳。他们星期六下去到晚上九十点钟和星期天一整天都在一起。这样有一年多时间。“黄裳的日子就这样被我们两个糟蹋了,吃饭、喝咖啡、看电影、坐出租车、电车、公共汽车,我们两个从没有争着付钱的念头。不是不想,只是一种包含着多谢的务实态度而已。”黄永玉幽默地写道。

  从北京赶来的学者邵燕祥认为,在黄裳的

散文中可以看出他的文笔与中国
传统文化
的关系,这种“文史不分家”对当下一句流行的话“不要纠缠历史细节”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离开了细节,历史的言论就成了空话一篓。黄裳《惊弦集》、《负喧录》记下了特殊年代亲身经历的若干历史细节,都是值得“立此存照”的。黄裳大半生藏书,其著名的书话文章,主要见诸《珠还记幸》、《榆下说书》等。学者赵普光认为他的书话具有中国传统的札记体例、带有浓重的小品化倾向、文抄体特征以及闲话式的评论。“感性在叙述一些故事、抒发一点感想、讲解一些知识的过程中实现,使读者如见其书,如历其事;知性通过闲话式评论,以及对沧桑变迁的书人和书事的哲思体现,使读者在方寸之间洞悉社会人生。这些都对当代书话创作具有典范意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