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站人屋子”现象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11:57 黑龙江日报

  张树林

  1685年雅克萨战役之后,清政府在黑龙江境内设立了从爱辉到吉林的驿站,刚被发配到辽宁、吉林的吴三桂旧部又被调拨至黑龙江充当站丁。站丁久居站上,其氏族又是外地迁入其习俗,口音有别于当地居民,久而久之就通称叫站人了,当时的黑龙江西部、北部还是人烟稀少的地区,这些人的到来,使得沉寂了多少个世纪的黑龙江大地又有了人迹。

  早些年“站人屋子干净”是出名的,站人屋子的格局、陈设及用品用物也相当特别,成为一种“站人屋子现象”,令当时的“外来人”津津乐道,而今提起已鲜为人知,且褒贬不一。对面屋和南北炕的好与坏

  四十多年前,站人的屋子基本都是一样的格局:南北对面大炕,顺房山正对屋门一侧有一条窄炕连通,形成“凹”形半框式拐把子炕。房屋两间式居多,每间宽3-4米,庐身(进深)7-8米,坐北朝南,一侧开门(或东或西)。大屋(正屋)两扇窗,外屋(厨房)一窗一门,从外面进屋便是厨房,南北两座锅台,直通里屋两炕。一间式与两间式大同小异,三间式则形成对称格局:东西两间为正屋,中间开门为公用厨房,南北四个锅台。靠北墙锅台上是几层隔板的碗架子(没有碗柜),碗架干净非常,小碗倒扣,均落成鱼鳞层次的花样。

  那时的住房简陋而紧张,大多是三间房对面屋两家住;两间房南北炕一屋住两家的现象是常事。吃饭各自为餐,谁家若做有特殊好吃的便用小盘送以品尝;晚间,油灯之下两家人或唠嗑、或玩牌,其乐融融,别有情趣;就寝时,两家各自放下蓝色的幔子(红幔为二婚),谈笑间呼噜入睡。可见那时站人的淳朴、憨厚、亲和自然。

  然而,今天看来那毕竟是一种落后和无奈,有多少可想而知的不便之处自不必细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这种格局和现象基本没有了。白土的功与过

  站人干净确是事实,因为,一是站人都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当年刷墙的“白土”也起一半的作用。

  “茂兴出白土”,但也并非随处都有,而是需要探寻和发掘,有一定的“卧子”。白土一般在村内路旁或野外某些盐碱地块的胶泥以下,挖开一二尺深可掏出那白色的膏泥,担回家去做成足球大小的圆团,晒干后封存起来,年节之前使用时用斧头砸碎泡开,用笤帚搅匀,向墙上依次拍刷,发散出一股奇特无比、醒人肝脑、沁人肺腑的土香气———老人们都说,闻到这股土味可以治肚子里的蛔虫。白土干后呈素白,色调宜人。又因墙底面是女人们用手掌蘸稀泥所抹,尤显得柔和细腻,一进屋内白而不夺目,雅而不森严,格外亲切、温馨、舒适。就是这种“自然白”的特殊效果使站人美名远扬。

  白土功不可没!

  然而就是它,提供了臭名昭著的臭虫———滋生繁衍的温床———这不仅仅是从今昔对比中得到证实,更主要的是挖土人可以作证———我就曾亲眼见过,多次挖过,几次从新挖的白土中端出过它的老窝。难怪过去臭虫是那般猖獗,有恃无恐———用开水烫它无济于事,撒“六六粉”也毫不惧怕,原来它有白土为靠山!后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新式涂料完全取代了白土,从此,臭虫便随着白土销声匿迹了。摇车的利与弊

  站人把摇篮叫摇车,站人的小孩都是在摇车里“连捆带绑晃大的”。

  摇车是一种长方形木制框架,长约一米,宽不足半米,高约30公分。底部两端是“木梳背儿”式的二三寸厚的车脚,便于左右摇晃。使用时,车内放入一个装有荞麦皮的“炕口袋”,袋上平铺小孩被褥,车头上放上小孩枕头;睡时小孩必须仰面平躺,裹一层盖一层。然后用一根固定的“摇车带子”穿插两侧的车环,成“之”字形适当勒紧,捆绑结实,于是大人便摇之、悠之、晃之,并且哼之、骂之,令其睡之。可以说,站人都是如此这般捆而长、晃而大的。

  摇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婴儿睡具,有功于站人。但摇车也是一种值得注意,值得清算的刑具———说句笑话,它有罪于站人。

  当年农活繁重,家务缠身,女人们为了让孩子入睡,宁肯把车底摇穿!平时一旦孩子哭闹作人,女人便立即采取措施,强行把孩子捆绑车上;小哭小摇,大哭大摇,猛哭猛摇,不睡不行,睡了才罢。可怜的站人孩子!怪不得人们说“站人很少出大人物”,原来从小就处在残忍的捆绑束缚和晕悠之中,有可能损害了头脑以及身心的健康。

  不仅如此,摇车引起的大小事故屡见不鲜。有时大孩子代替大人摇小孩子,摇累了不耐烦便偷懒取巧,大摇一下,随它而去,想借惯力以逸待劳,常常麻痹溜号,造成车滚人翻,轻者翻在炕上,重者扣到地上,后果不等,但结果一样:都是小孩子被摔坏,大孩子被打哭,老人们直叫苦。

  更有甚者,有时大人不在,小孩睡醒,疲乏已极急想下车,将车带子登得半开,孩子被活活勒死在车上!还有的因母亲过于困累,夜间伏于摇车上喂奶便睡在孩子身上将孩子堵压而死!至于车缝中藏臭虫,被捆挨咬不能动弹、汗尿透湿,长时间蒸沤等苦则更是不言而喻了。烟笸箩的是与非

  站人抽烟者甚,各家的炕上成年每日都放着个以纸浆糊制的烟笸箩,里面装着旱烟面、抽烟纸、火柴以及小烟袋。每当来人,一进屋便边寒暄、边让烟,捧递烟笸箩。来者也不拒,无事可做便是卷烟卷儿、拧烟袋、抽烟、赏烟、品烟,说烟话、唠烟嗑儿。烟笸箩成为站人待客应酬,情感交流的常用纽带。

  不过,它也常常成为“东家长西家短”,扯闲话的媒介。尤其是由于烟笸箩经常放在炕上手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而连姑娘、媳妇、小伙乃至小孩都染上了抽烟的恶习和“烟嗑烟话”的习气,因而有民谣说:站人“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云云。火绳、火盆的优缺点

  火绳

  火绳是当年站人常年不断的生活用物,一为点烟方便,节省火柴;二为夏季驱蚊去味之用。火绳用艾蒿搓成,每年端午节之后至六月中,艾蒿不嫩不老,割回乘湿搓成大拇指粗、数十米的长绳,晾干后用木棍作轴心缠成半米多长的滚状绳团,悬于屋里地当中的房梁下,放开一端像引线一样点着,火阴燃,艾香满屋,常年挂用也不易熄灭,不仅点火方便,而且冬季去味,夏季驱蚊。

  火盆

  站人当年无炉具,火盆是冬季家家屋内必备的取暖、取火的用具,火盆用黄泥掺马粪塑制而成,直径一尺多,高不足尺,厚不过寸,呈钵形,常用锅底灰加豆油、麻油涂抹抛光,加以修饰,油黑锃亮,十分精巧。每天早上从灶膛里扒出炭火,装满火盆,用常备的烙铁煨好,放在炕上或地当中。点烟取火,焐手取暖,简单烧烤食物,一盆多用,十分方便。

  不过,火绳、火盆也常有不测。屋内经常不断的火源自然有随之而来的火险,由此引发的火灾不同程度时有发生;而“玩火自焚”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有些刚刚会爬、会走的幼儿因爱火、玩火、手插火盆、坐进火盆、烫伤烫残者不在少数,以致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时代不同,地域和自然条件不同,生活方式即不同;时尚的流行,习惯的形成也不会相同。流行成“风”,习惯成“俗”,而今站人的“风俗”及“过家之道”早已彻底改变,站人屋子现象已非先前。土房趋于绝迹,砖房楼房四起,室内外一概是现代感装饰,城乡差别愈来愈小。站人当年那一历史现象,如今很难用一种感情色彩去评说和定论,但老站人总是对那一段生生养育的陈年旧月别有深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