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中外学者津门赴会(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10:17 今晚报

  

中外学者津门赴会(附图)

  公鸡博士”托马斯·哈恩

  选自杜仲华《驿动的音画》

  

中外学者津门赴会(附图)

  “小盖苓”费兰茨·盖苓与父亲的塑像合影

  

中外学者津门赴会(附图)

  赵启光教授

  仲夏佳期,学者云集,由今晚报等7家单位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联合主办的“城市空间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将在津召开。为了办好这次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筹备组和美国方面已经忙碌半年多了。

  天津在经济建设上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近年来西方各国研究天津的学者日益增多。这次学术会议是从事天津城市史研究的中外学者首次会聚津门。国际兴起的“城市史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型学科,会上将有近40位中外学者提交论文并作演讲,汇成了综合学科之研究优势。大家将研究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两大主题———天津城市建设历史与发展、天津历史文化沿革与发展。

  会期将临,筹备繁忙,从大洋彼岸传来了各种趣闻花絮,其中有许多巧合与奇缘。说者津津有味,听者兴致盎然,本文列举些许以飨读者。

  “公鸡博士”九叩津门

  去年,《今晚报》资深记者杜仲华撰文称托马斯·哈恩为“公鸡博士”,哈恩是德国人,他的姓氏在德语中为“公鸡”之意。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东亚图书馆馆长,经常来华购书和到各地档案馆、大学院所复制史料。主雅客来勤,“公鸡博士”已九访津门,与我市多家文化机构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文学界讲究以文会友,那么史学界可以说是以史会友了。哈恩博士成了我们“近代天津博物馆”的常客,他给我们带来有关天津近代历史的书籍和老照片。他一直想邀集研究天津的东西方学者开一次学术研讨会,我们也早有此意,双方一拍即合决定首次会议在津举行。

  于是,“公鸡博士”成了穿针引线人,他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招呼来一批研究天津的学者。为此,他在康奈尔大学网站设立了专门网页,把天津筹备组的各项通知及时告知各位学者,忙了个不亦乐乎。今年年初,他还趁到北京出差之机再次来津考察了滨海新区,写出论文《天津滨海新区的空间特征和社会历史》。他的中文相当不错,听说将在会上用汉语宣读论文。

  “一唱雄鸡天下白”,哈恩博士的国际联络本领可真是了得!本文即将发表之际,忽然传来新消息,哈恩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著名的“亚洲人文网络”上发了天津会议的通讯,全球研究亚洲的学者都能看到天津会议的预告了。远在澳大利亚南端墨尔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安东尼·芬那,闻讯要求来天津“旁听”,还有不少国家、地区的学者询问能否报名参加会议。

  赵氏兄弟将同登讲坛

  天津老乡赵启正、赵启光兄弟都是学者型俊才,他们的父亲是南开大学资深教授赵景元老先生。这次赵氏兄弟同赴一会作学术演讲,似乎还是头一次的巧合,一时在津门文化界传为美谈。

  赵启正一直是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他先后从事完全不同的工作,都干得轰轰烈烈,海内外爆响。他曾是上海浦东开发区创业者,日前中央电视台还请他以浦东创业者的身份谈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后来他在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期间,又主办了“中法文化年”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今他又应邀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恢复了文化学者的本色。

  天津的会期赵启正身在上海,此次答应专程飞来天津,全凭老朋友王述祖的力邀。会议开幕式上,赵启正将作开篇主题演讲《城市空间与人的关系》。

  赵启光教授早年留学美国,现任美国卡尔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院院长,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学者。过去他以研究“东西方比较文学”见长,我们曾担心“比较文学”选题过于专业,不知他如何使“文学”与“城市建设”联姻。不料,他报来的论文题目却是《还我开洼:天津湿地的历史与未来》,完全符合本次会议“城市空间与人”之主题。他的知识广博与善解人意,着实令人可钦可敬。单就“开洼”一句天津方言,足见其殷殷游子浓浓乡情。

  远隔重洋的赵氏兄弟欢聚故乡,同登一座讲坛,将是本次学术盛会的一大亮点。

  师生相约共赴津门

  为本次国际学术会议在美国学界穿针引线广为联络的还有一位热心人施汉·布莱特,他的中国名字叫史瀚波,让人听上去就有一种浩瀚的历史感。他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天津银行业,出版了许多专著。此次来津提交的论文是《动乱中的乐园:三、四十年代天津东亚毛纺厂》,这是近年来他在美国采访了多位宋 卿后裔所完成的一项新的研究成果。

  这次学术会议需要聘请一位在东西方都有声望的资深学者作开幕式致辞和论文点评,史瀚波帮助请来了他的博士生导师、研究城市史的权威、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叶文心教授。

  我们把请到叶文心女士的消息告诉罗澍伟先生,他高兴地说:“你们算是请对人了!她不仅是学术权威,还是和咱们天津关系密切的名人后裔呢!她是严复的曾外孙女,她的母亲严倬云是严复的孙女。严倬云和台湾海基会老主席辜振甫的夫人严停云是亲姐妹,所以叶文心还是辜振甫夫妇的外甥女。”

  叶文心、史瀚波师生相约共赴津门,是本次学术会议的又一段佳话。

  以研究天津起家的学者

  此次来津赴会的学者中有三位是以研究天津起家的,如今在美国和香港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

  露丝·罗杰斯基,中国名字叫罗芙芸,毕业于耶鲁大学,现为美国范得比尔克大学历史系教授。上世纪90年代初,远在美国的罗芙芸只因看了一篇短文《袁世凯新政》,就对天津产生了浓厚兴趣,远涉重洋来到天津收集历史资料。她在天津住了一年,每天埋头在档案馆借阅史料。那时候“泡”档案馆的外国人不多,管理人员感到很好奇,这位年轻美丽的外国姑娘怎么能读懂那么多深奥的繁体字中文史书呢?

  正是在天津下的苦功夫,使她完成了博士论文《天津的公共卫生史》。这篇论文在美国荣获三项大奖:费正清奖、莱文森奖、美国女学者学术成就奖。这次她来津赴会提交的论文是《水与人际关系:城市卫生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美籍华人学者关文斌先生出生于香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自上世纪80年代末就来南开大学做研究工作,痴情于天津,醉心于研究天津历史,主攻专题为天津盐商史和天津海洋化工史。他整日在南开大学经济所书库里浏览史书,有一天书库不开门,他竟然要求管理员把他锁在书库里,为了争取到宝贵的阅读时间,他宁愿不吃不喝不上洗手间。

  有这等顽强毅力和求学精神的人能够不成功吗!如今他是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历史系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他的“学术故乡”天津。此次他回津赴会提交的论文非常有意思,叫做《城乡之间:什季堂李家的账簿,1904—1940》。李家为老天津“八大家”之一,“八大家”曾代表了天津工商业的繁荣。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往往喜欢从某一个案入手,透过深入细微的剖析折射宏观的社会本质。这种“以一滴水见大千世界”的研究流派,很值得国内学者参考借鉴。

  现任香港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主任的边燕杰教授,当年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高材生,后赴美国深造获得博士学位,上世纪90年代初就出版了研究天津的专著。多年来他主攻研究社会结构与经济社会学,学业有成而未忘母校未忘天津,此次回津赴会提交了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论文———《改革开放后天津职业与收入模式的转变(1978—2003)》。

  德璀琳后裔二度省亲

  从美国来津的四位“洋老乡”中,有天津历史名人古斯塔夫·德璀琳的曾孙布鲁斯·伊森,今晚报曾在大幅文章《德璀琳后裔访津记》中对他作过详细介绍。

  他这是第二次来天津了,为了赴会撰写论文非常认真。他交稿很早,起初谈德璀琳在天津的工作与生活,内容有些泛泛。考虑到会议主题为“城市空间”、“城市建设”,我们建议他专门写一下德璀琳与海河工程,他不辞辛苦另起炉灶很快就又交稿了。此外,他还将代表“洋老乡”在开幕式上致辞,礼节性的短短讲话,他也一丝不苟写了发言稿。事有凑巧,本次会议以“城市空间”、“城市建设”为主题,而他在美国开设一家规模不小的建筑师设计所,怪不得撰写论文这么顺手!相信他在会上和天津城建系统的朋友们能够找到新的共同语言。

  天津海关黄胜强关长听说一百年前老关长德璀琳的曾孙来了,盛情邀请他去参观天津海关。他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将在海关历史展厅看到曾祖父的遗物、书信、照片,曾祖父监制的中国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还有李鸿章亲笔题字的津海关黑漆大匾。

  盖苓祖孙三代天津缘

  从大洋彼岸飞来的“洋老乡”中还有一对父子,他们是定居美国的奥地利人弗兰茨·盖苓博士和他的儿子。因父亲已年近8旬且又腿脚不灵便,儿子专程护送老父亲回津,扮演了“洋人孝子”的可敬角色。盖苓博士将在会上作《我父亲罗尔夫·盖苓与天津小洋楼》专题演讲。

  罗尔夫·盖苓于1922年来津,在天津生活30余年,去世于天津。他在天津、北戴河、沈阳、大连、青岛、长春等地设计了约200所西式建筑,至今在天津留存20余所。年近八旬的小盖苓把他父亲的设计图纸捐赠给我们博物馆,馆内设有“盖苓厅”,我们聘请雕塑家刘鑫创作了一尊盖苓铜像。去年,天津电视台国际部拍摄一部关于盖苓与天津小洋楼的专题片,小盖苓的女儿曾陪同父亲回津拍片和出席老盖苓铜像揭幕仪式。今年小盖苓又由儿子护驾重返故乡了,他出生于天津,虽年事已高却仍想多回几次老家。

  “洋孝子”小小盖苓沿用爷爷的名字,也叫罗尔夫。他这是第一次来天津,他将参观祖父设计的一幢幢美丽的建筑,实现他梦寐以求的寻根之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