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聚焦上海电影节:姜文称应冷静看待中国电影“农转非”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12:21 金羊网-羊城晚报

  对话法国名导吕克·贝松

  本报记者孙毅蕾实习生孙玲摄影邓纬灏

  吕克·贝松和姜文,一个是“法国电影界法老”,一个是中国电影先锋。昨日,姜文出人意料地现身上海,与吕克·贝松在上海电影节论坛上进行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对话。这
是一场“预谋”已久的对话,由于两位主人公都是“个性化”人物,所以具体日程直到最后一刻才真正敲定。将近两小时的对话一开始就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两位导演在最初的十多分钟里,对几天来一直工作顺利的同声传译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姜文反复调整着耳塞抱怨听不清,吕克·贝松边调频道边说自己这么着就像个间谍,两人一合计还得出互相干扰的结论……于是,吕克·贝松喊着“Ah!technology(啊!技术!)”把同传抛到一边,预示着整个对话将不会按牌理出牌。

  吕克·贝松曾被学院轰出门

  姜文(以下简称“姜”):我很高兴同贝松先生聊,因为有幸去过戛纳电影节,那次正好贝松先生是评委会主席,而我的《鬼子来了》得了奖。我知道贝松先生有三个很喜欢的导演,正好其中有一个也是我很喜欢的,就是美国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我知道您当年在考电影学院的时候被轰了出来,似乎还和这几个喜欢的导演有关?

  吕克·贝松(以下简称“吕”):马丁·斯科西斯在美国成名前,其实已经在法国成名了,因为他在戛纳获了奖。我考电影学院时,首先要通过老师的面试,我在第一轮就被踢出来了,因为老师问我最喜欢的导演是谁,我说了这几个名字,结果没说完老师就让我停下来,说我根本就不适合那里。15年后,这个电影学院邀请我去教书,被我拒绝了。我告诉他们,我教的东西他们不会喜欢(笑)。

  中国电影太爱分年代姜:您考电影学院是哪一年?

  吕:1978年,我17岁。

  姜:那您要在中国就属于第五代,第五代那些人都是那一年去考的电影学院。但成为第五代的人都考进去了,我想说的是,如果按代分的话,就没有吕克·贝松了。

  吕:事实上,我对被电影学院轰出来这件事很后悔。因为在那里我可以认识很多后来成为制片人、摄影的从业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合作拍片。

  姜:中国电影总喜欢划分你是第几代,把很单纯的东西,搞了很多“色”。其实真正爱电影,并不会因为你是在哪里学的而有所不同。重要的是你目前是否有一种创作的既恐惧又兴奋的感觉。

  既导又演太困难

  姜:听说你先写作,后拍电影,而且不拍电影时,还在写作?我觉得这特别好,因为你不用太“靠”在电影上,好像除了电影之外还有个家。听说你13岁就开始写作?

  吕:16岁。因为这是当时成为艺术家最简单的方法,只要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

  姜:听说你不仅给自己写剧本,那些你不满意的剧本还被别人拍成了电影?你怎么看那些电影?

  吕:是的。当我给别人写剧本,其实剧本虽然是我想法的体现,但影片已经不是我的,而是导演的了。在我看来,当导演、演员是完全不同的工作。导演是艺术家,试着给大家讲故事,而演员是一个人,帮助另一个人讲故事。我一直在问自己,我怎么可能同时做好这两件事情呢?这很困难。

  姜:(笑)你要是早这么提醒我,我可能就不这么做了(既演又导)。这不完全是玩笑,因为只有在真正做了之后,我才发现这么做多么困难。

  吕:你既演又导时如何评判自己的演出呢?姜:我把监视器放在那里,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在那里看,随时七嘴八舌地说出他们的感想。我想电影反正最后都是给别人看的,所以先听听他们的想法也不错。当然最后拿主意的是我自己。

  吕:但导演会有自己的想法,你的团队只能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提意见,这个怎么处理?

  姜:这也没办法,所以我在自己的片中可能是演得最差的。另外,我很相信我的团队,他们虽然不一定能达到贝松先生的高度,但相对其他导演,他们很多都不差。

  姜文称没想转型

  姜:我有一个感觉,好电影只有一种:就是能不能让人兴奋。有些东西没法模仿,个人的作品恐怕只与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比如我看《杀手里昂》,就觉得所有的东西都在里面了,仿佛看个电影就认识了导演。问题是,一开始所有人都想拍自己喜欢的电影,而非考虑别人所喜欢的。中国是个电影农业国,相比之下,美国、法国是电影工业国,我们现在正处于“农转非”的过程。其实“农业电影”没什么不好,做得好也很“绿色”健康。但“农转非”中,有些片子实在不伦不类。

  “农业电影”因为技术差,所以需要更多呵护和感情投入。而“工业电影”技术优秀,所以他们可以追求技术效果。如果技术不行,却又太想“农转非”,就会特别不自然,一眼就看出是“农转非”的产物,至于具体片名,我就不想说了。当然,勇于“农转非”的精神是好的,但作为整个电影业来说,应该冷静看待。我没想过转型,我长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希望自己拍的是“绿色电影”。就是没加过太多化肥,吃起来又有营养的作品。《霸王别姬》、《红高粱》都是这种作品。

  吕:我看过一些到法国放映的中国电影。中国导演我知道5到10个左右。比如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吕克·贝松在法国的公司负责该片的法国发行)、陆川的《可可西里》。我想说,我们在欧洲,看到中国的历史题材影片的话,对我们来说是个

发现之旅,是非常好的体验。

  我还想说,无论在戛纳还是其他国际电影节,近年来都可以看到中国、伊朗、阿根廷的作品。通过电影节的平台,大家就可以发现自己国家的电影水平,应该说,近10年来,每年都有几部好的中国电影,所以我觉得你们应该骄傲。

  

聚焦上海电影节:姜文称应冷静看待中国电影“农转非”

  上图:吕克·贝松与姜文妙趣横生谈电影

  

聚焦上海电影节:姜文称应冷静看待中国电影“农转非”

  上图:姜文

  

聚焦上海电影节:姜文称应冷静看待中国电影“农转非”

  上图:吕克·贝松

  (晓健/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