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均益站到了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的主持台上,打破了之前上海电影节闭幕式都是由上海电视主持人主持的“惯例”,证明了电影节的组织者是希望能够把本届电影节作为这个有着13年历史的电影节的一个新起点,但即使是大牌“云集”,明星“如潮”,就真能跟过去一刀两断了吗?
从1997年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始,这个本属于电影人的节日交到了一群搞电视
出身的官员手中,从此之后的8年令上海电影节受尽了尴尬:外国评委可以临时缺席、正式竞赛片可以临时退出、中国的女演员可以N连霸影后桂冠……它不仅与上海、这个曾经孕育过中国电影最顶尖人才的电影城市氛围不符,更与这个全球发展最迅速城市之一的现代都市形象不符,痴心的影迷到了第8届上海电影节,在博客上写下了这么一句伤感又愤怒的话:电影节办到让人一部片都不要看的地步,大概也算是一种水准。
当然,这些真正愿意为电影节买单的人的话,是不会被组织者看到的。组织者面临最多的,自然是掌握了话语权的媒体,当新上任的组织者面对已口碑尽失的电影节,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形象。于是,不论何种目的和背景的支持下,吕克·贝松打破了上海电影节史上评委会主席一直由华人担任的“惯例”,于是,李安、姜文、冯小刚这些华人电影目前最红的导演有了历史性的会面及表态,至于什么安迪·麦克道威尔、莱姆·尼尔逊等明星,撑个门面也算是体面之极的了,这个新意盎然的阵容,得到了几乎所有媒体的赞许,毕竟,在上海电影节上为了一个不认识的中国小明星而一阵猛拍的遭遇已成为了历史,这对于任何一家媒体来说,都是值得庆幸的,但媒体不是电影节的主角,假如电影节只是为了取悦媒体,倒也简单了。
也许大牌的出现,已经让组织者煞费苦心了,所以,他们似乎把最值得重视的人给遗忘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几乎完全由电影节组织者自筹资金举办,因此,票房是电影节收支平衡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那些愿意买票的观众又得到了什么?
虽然组织者采用了在地铁免费派送影片介绍手册这样有想像力的亲民举措,但手册上既没有具体的排片表,介绍资料也语焉不详,这样的介绍手册跟仅印了赞助商名字的广告名册有何区别?官方数据表明,这次的票房与去年持平,但票价(60元)其实比去年(50元)涨了20%,官方的分析是因为酷暑和世界杯影响了票房增长,但在2002年,上海本地的媒体还能写出“世界杯根本无法影响电影节”这种激情洋溢的大标题,证明了世界杯对电影节的冲击并不大,真正可怕的是,因对前几届失望而流失的大批影迷正在给电影节的票房造成致命影响,而媒体和组织者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向那些真正愿意亲近纪录片单元或短片单元的观众群作有效的推销,更不用说那些千年不变的售票窗口的冷淡态度以及大量包场所造成的出票繁荣假象(但其实票都流落到黄牛手上以低于票面的价格售出)。
相比开幕式,有人说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是在星光黯淡中闭幕。假如上海电影节的组织者仍把目光对准那些它们看得到的媒体评论,而忽略了电影节其实是无法发言的影迷的嘉年华的话,那它面临的不仅是明星的问题,更将持续面临票房滑坡的现实,而且也离亚洲第一大电影节的位置无限遥远。
编辑: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