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福贵,温情地“活着”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01日11:37 南方都市报

  《福贵》

  播出:TVS-1,19:30

  品质鉴定:★★★★

  本周重案

  福贵是中国的“阿甘”

  ■电视精推荐

  12年前,根据小说《活着》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大奖,扮演福贵的葛优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珠玉在前,没有点绝活,不能轻易出手再改再拍。

  三年前,电视剧《活着》的大纲出来了。卖点除了片名,还有导演:杨亚洲,领衔主演:王志文、陶红。看完大纲,大家都认为最吸引人的还是剧本,编剧谢丽虹身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主任,果然有两把刷子(即:有料到)。

  满怀期待,终于看到了这部剧,不过片名已经改成了《福贵》,大明星阵容不见踪影,除了扮演福贵他爹的李丁还算脸熟,整个制作风格很容易让人想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国产电视剧,特别是室内夜景和片尾曲。

  但不容否认,《福贵》是一部改编成功的好戏。

  《福贵》的故事从国民党溃败前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之初,剧本字数是余华原小说的五倍。全剧最吸引人的是福贵一家的命运。电视剧前半部福贵迎娶家珍、赌博败家还只是人物性格画出的情节轨迹,而面对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合作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福贵一家则与千万个普通中国家庭一样,主动投入或身不由己。经历了喜悦磨难,体验了悲欢浮沉,表现出了善良和隐忍。

  没有大明星的《福贵》就是中国的《阿甘正传》。与阿甘不同的是,在每个注定会被载入历史的时刻,阿甘是风云人物,并会因此收获财富;而福贵始终是小人物,即使剧终在凤阳小岗村承包土地的生死状上签名画押,仍然是一位不为人知的农民。只是越活越明白。《福贵》真切地表示出小人物的处境、无奈、抗争与智慧,让有过同样经历的观众产生共鸣,让看别人故事的观众感同身受。■华明

  余华的小说《活着》1994年曾被张艺谋拍成电影,由葛优和巩俐主演,影片中国式的黑色幽默、主人公福贵如蝼蚁般的一生,曾深深地震撼了观影者,到处得奖。但由于种种原因,电影没能在内地上映。同样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由李瑞环题写片名的33集电视剧《福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遗憾。

  但是电视版《活着》由于篇幅增加,及电视剧合家欣赏的特点,并没有完全忠实小说那种冷色调,而是增添了许多温情的细节,结局的改动据说也是为了“让观众看到活着的希望”。但在其他地方播出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就该剧目前所获得的反响,本报专访了编剧谢丽虹。谢丽虹是小说的忠实读者,也是余华的好朋友。采写本报记者蔡丽怡实习生肖琳

  捡回被丢掉的精彩

  〉〉记者推荐

  《福贵》这部没有一位大牌参演的电视剧,去年年底在西安、南京等地播出时,分别创下11.6和9.9点的高收视率,在哈尔滨第二轮重播收视率仍达到14点,在深圳、浙江等地播出时甚至超过了同期的《乔家大院》。

  小说《活着》只是12万字的中篇,那么薄薄的一本,被女编剧谢丽虹改编成60万字的剧本,再由女导演朱正变成33集的电视剧,原著作者余华将之归结为“她们实在很富有想像力”。这部充满黑色幽默的电视剧在每个地方都尽量把他们一家小人物的欢乐打开了,该给他们的欢乐和希望都给足了,在他们充满希望的时候再把希望揉碎,让观众在准备大喜的时候迎来大悲。

  〉〉编剧自荐

  电影版由于篇幅的限制,更多地着眼于那个时代发生的悲剧、那个时代的荒谬感,从时代的宏观角度阐释了原著,但并没有很好地钻进那些小人物身上。相对于小说能给人的巨大的想象空间,电影的直观总会带给人一丝遗憾。而《福贵》却在试图捡回被丢掉的精彩。普通人也有他们的欢乐,都要给他们表现,你才能看到当这一切被破坏掉、摧毁掉的时候的那种心痛。

  赞赏没名气的主角

  〉〉记者推荐

  1994年的电影《活着》不仅有张艺谋这样的大牌导演,巩俐和葛优这对大腕搭档也使全戏增色不少。相比之下,电视剧版的《福贵》则是用一批“草根演员”来演绎了一出“草根大戏”。男主角陈创和女主角刘敏涛都是首次担当主角,福贵的父亲徐老爷由老艺术家李丁扮演。新演员的爆发力成为了本剧的另一个看点。要找来已经有名气的演员来挑战葛优和巩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挑选这样几乎一张白纸的新人来演绎经典可以看出片方的良苦用心。

  〉〉编剧自荐

  对这几个演员我基本上是满意的,尽管他们都没有什么名气。他们很年轻,要演的年龄跨度这么大,前面有名演员压着,能有这样的勇气去挑战一把非常不容易。陈创的前半段还是有他的特点的。在后半段他要演一个年龄这么大的人,沧桑感跟葛优比起来稍微差一点,但已经演得很不错了。中戏表演系出来的刘敏涛很有表演内功。

  很多评论说:无明星,无名导演,无炒作(这么敏感的一个题材,从来不敢炒),这个“三无产品”,居然播得这么火。

  添加了感人的温情

  〉〉记者推荐

  在原著里,福贵相继失去母亲、儿子、妻子、哑巴女儿、歪头女婿和可爱的小孙子,最终陪伴他活下来的只有他的老黄牛。但电视版里,编剧没让小孙子苦根吃豆子撑死,而是仁慈地让他活了下来,在电视剧结尾我们将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老头和一头黄牛,苦根喊着“外公”远远地跑过来……他们将继续迎接生活的苦难和美好。凤霞也加上了一条感情线,她要在弟弟的老师和二喜之间进行选择。

  《福贵》在各地播出时,很多余华的忠实读者却并不喜欢这样的温情,认为电视版“原著《活着》中的情节它几乎都有,就是不够冷,让人觉得没有看小说过瘾”。但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许多观众来说,电视剧中所展现的温情远远不足以止住他们的泪水,网络上责怪编剧、导演太狠心太残忍的观众还大有人在。

  〉〉编剧自荐

  这个剧本写得非常小心,写了一年多。考虑到观众心理接受的程度,改动最大的是结局。要达到小说那样的深度,恐怕电视剧是很难完成的。这一点是很无奈。能通过审查就很不错了,你不可能让公众看了你这个东西都感觉透不过气来。应该说这(电视剧)是一种妥协,是对审查的妥协,也是对观众的妥协,毕竟有很多观众都是一家大小来看电视的,你不能搞得都那么惨,让人看得眼泪汪汪,心情都非常压抑,也得考虑到很多电视观众没有看过小说。

  我们在拍摄的时候非常注意表现中国普通人、小人物,他们在这几十年里头,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很多都像福贵一家人那样,并没有埋怨谁,相亲相爱地扛过来了。另外,小说的黑色幽默表现得非常好,我们也是追求这些东西。比如说福贵跟儿子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幽默的。他很得意儿子跑步跑得那么快,但他那个得意是不懂装懂。他到学校去,儿子已经跑得超过别人好几圈了,他以为儿子怎么跑到最后了,就去骂儿子。又比如后来他自己站起来“打倒地主福贵”。

  在改编的时候,余华一个字都没有参与,我非常感谢他的信任。他来看片的时候看得掉眼泪。具体他感动的是哪些情节我记不清了。有些情节变成影像以后就显得很直观了。比如我们是用花鼓灯来串整部戏。在最后,福贵儿子死了,福贵悄悄地,不敢让家人知道就去把孩子埋了。在孩子坟前,他也给不了孩子什么东西,他穷得一塌糊涂,就给孩子在月光下跳了一段花鼓舞。余华基本上认可这部戏。

  电视版《活着》从画面到剧情都少了一点凄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