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木兰―――塞北的鱼米之乡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11:57 黑龙江日报

  梁宗仁

  木兰是清代皇家围场,称“阿穆塔哈”,为索伦语“打牲”之意,即狩猎的地方。山里的大木兰达河、小木兰达河,其名都是“阿穆达哈”的转音。[宣统]《呼兰府志》记载:“青黑二山是清代围场,齐齐哈尔、墨尔根、呼兰三城官兵每岁行围于此。”从绰罗河口起至弩敏河口止,立四封堆,并派有官兵巡查,旗人和汉民一律禁止进入。咸丰十一年(
1861年)东荒招民兴垦时,来领荒者,大木兰达88户,小木兰达36户,始有流民来开荒种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请设县时,命名“木兰”,为满语“围场”之意。辛天成首任县知事。

  辛天成,字九丹,四川屏山人,科考及第。上任后,他与巴彦州刺史王廷槐向省里请批教育经费3000两白银,在巴彦合办一所小学,称“巴兰初等学堂”,招收两地学生。第二年,辛天成又单请经费,在木兰自办一所小学堂。此后,木兰出现“田间农夫耕绿野,学堂儿童有书声”的新面貌。

  伪满时期,木兰是抗联游击区和根据地,在大元宝山、

马鞍山和乱柴顶子等地,都建有密营。抗联6军3师师长王德富、3军1师政委周庶泛、6师1团团长赵青山、政委李忠义和6支队政委张瑞林、12支队队长朴吉松都曾率队在此地区活动,先后袭击了东兴、木兰、大贵、石头河子等村镇和欢喜岭鬼子开拓团,给日寇以沉重地打击!抗日救国会,不断地往山里运粮,积极支援抗联打鬼子。因此,在《巴木东事件》中,木兰成为重灾区,300多名抗日救国会员被捕遇害!

  斗转星移,百年沧桑。改革开放以后,木兰迅速崛起,在这片血染的土地上,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市街高楼林立,使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塞北的鱼米之乡。全县10多座中、小型水库,不但盛产鱼虾,而且自流灌溉30多万亩稻田;三胜水稻合作社用新技术、新品种生产出来的优质大米,誉满上海。2005年10月27日,《解放日报》以《“哈哈木兰大米”有点甜》为题,发表消息,称赞木兰大米“糯、香、甜”,使上海超市出现了群众排队抢购木兰大米的盛况。先运去5000吨,后又运去超过此数的10多倍,仍然供不应求。今年30万亩水稻还没下种,其米就已被上海签单“买”走,使《哈哈木兰大米》在上海鹤立鸡群,走俏市场,成为抢手的名牌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