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著名作家刘心武自去年起在央视《百家讲坛》揭秘《红楼梦》后,又一次引发了内地的“红学热”。身为作家的刘心武为什么会走上“红学研究”之路?面对大众的追捧与“红学界”的棒杀,他是如何应对的?7月10日,《百家讲坛》将会播出特别节目讲述刘心武的红学人生。
引争议
“感到挺欣慰”
“写《班主任》时,我30多岁,现在我60多岁,可我还能引起大争议,让年轻人都知道原来中国还有《红楼梦》这么有趣的书,我自己感到挺欣慰。”刘心武透露,有一次他去北京签名售书,看见有人背上贴着一个大红心,上写“刘心武骨灰级粉丝”,“当时我看了吓一跳,什么意思?是不是咒我呢?后来才知道,现在把最铁杆的粉丝叫‘骨灰级’。”
对质疑
“主流红学家思想僵化”
刘心武表示,在《红楼梦》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妙玉,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其中包括著名作家王蒙。“我的性格比较孤僻,我是从妙玉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
对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持不同意见者认为,他进行的原型研究,是在历史中找寻人物来跟小说中的人物对比,使整个研究带有侦探小说的色彩,质疑他是在编故事。对此,刘心武表示,“我觉得现在所有《红楼梦》研究者都遇到一个共同的困难,就是真实可靠的历史记载的欠缺。”但他也坦言,“我觉得是那些被称为主流红学家的思想僵化了。他们的僵化就是把《红楼梦》的研究模式认为是一种规范,把它凝固住了。”
谈工作
边缘“四部曲”
刘心武回忆,他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接触到《红楼梦》的,“当时,我发现父亲睡觉用的枕头特别高,掀开一看,结果就发现了《红楼梦》。”但是父母觉得他还太小,不让看。可他还是偷偷从枕头底下拿出来看,当时他大概12岁。那时候的刘心武最喜欢看书中打架、闹学堂的片段。
目前,刘心武把自己的工作称为很边缘的工作,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一,我继续写小说。第二,我写随笔。第三,我写建筑评论。第四,就是《红楼梦》研究。(干琛艳)
网络编辑:孔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