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中低成本艺术影片缺席国内银幕——片商院线切莫“短视”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07:53 东方网-文汇报

  昨天,本报刊登了“中低成本艺术影片缺席国内银幕”的报道。指出目前中低成本国产电影,尤其是一些艺术影片,往往被国内银幕忽视,造成“集体缺席”的现状。而事实上,中低成本影片通过银幕外渠道收回成本之后,往往自身也缺乏银幕观念。发行宣传的投入不足,暴露出的是电影投资方和院线的“短视”。

  零投入资方无心国内银幕

  “我们在中国市场推广中国影片的费用,几乎是推广海外引进影片的3倍。”为了推广国产片《疯狂的石头》,华纳亚太区总裁艾秋兴这几天已经和导演跑了五六个城市。她告诉记者,要做好市场,特别是本土市场,发行宣传不能马虎。相比之下,中低成本国产影片常常出现的“发行零投入”,却暴露出发行环节的缺失,以及资方对国内银幕的冷漠态度。

  进口大片用于宣传推广和发行的资金,占总投入的30%到40%;转战各地的见面会和首映式,也为影片的上映积攒了人气。而《十面埋伏》、《功夫》、《霍元甲》等国产大片也有严谨的招商和市场推广方案。尽管有《无穷动》18天90万元“点映”发行成功的案例,但是更多没有多少发行宣传投入的“中低成本”,遭遇的却是“低投入更低产出”的恶性循环。

  《我们俩》在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大奖之后,躲进了数字院线,10天的票房不到20万元;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的《青红》,国内总票房不到400万元。中低成本影片没够着100万元“及格线”的为数不少。“没有专业的投资发行机构负责宣传,没有专门的发行推广费用。向国内银幕推广小成本影片,往往依靠导演和影评人之间的个人关系。”即将上映的《好大一对羊》导演刘浩坦言,“推小”几乎已经成为导演的个人行为。

  缺扶持院线尚需给予倾斜

  除了收回成本无心国内银幕的资方,放映院线过于注重“现实利益”,也导致中低成本影片让位于票房看好的“大片”。从长远看,如果掌握资金和渠道优势的资方和院线过于急功近利,不愿意培育市场,不仅不利于“银幕多元化”,而且也无法满足长足的市场需要。

  院线如果能把集中在商业片和进口大片上的资源,多分配给“中低成本”,无疑将为观众提供风格更加多元的影片。同时在艺术院线等专门渠道之外,小投入的国产文艺电影也应该尝试诸如“定点放映”等有针对性的推广活动。而在政策层面,国产电影“保护月”则需要把保护目标从《十面埋伏》、《七剑》等国产大片,扩展到更多的“中低成本”,至少该让它们有机会亮相大银幕。

  与此同时,随着电影产量的逐年提高,电影市场化发行环节也应该逐步健全。260部影片的年产量,足以“养活”几十家发行公司,而目前除了大制片厂拥有自己的发行公司外,过于集中的发行管道,也往往限制院线获得“中低成本”的片源。

  本报记者王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