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及时而恰适的学术认同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09:21 黑龙江日报

  林超然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作为一个棘手论题曾经让太多的评论家望之惶悚,而我们近年却从《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史哲》、《诗探索》等处接连读到青年学者罗振亚先生洋洋数十篇对于这一话题的新见,令人颔首频频,他的讨论专注、大胆、深入,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眉目也因之陡然变得轮廓分明。罗振亚的新著《朦胧诗后先
锋诗歌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更使人大块朵颐,其执著于为最新的诗歌写传,评说切中肯綮,这无疑是罗振亚积十数年的爬梳之功而作出的一次振臂回答。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首先廓清了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边界:第三代诗歌、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70后诗歌以及女性主义诗歌,特别是把海子树为独立的单元,最见罗振亚的慧眼独具,海子的作品波诡云谲,甚至兼有朦胧诗、第三代诗歌、个人化写作三者之“象”,但十多年来对他的误读不断,如今已深蕴某种危险,罗振亚站出来纠正恰逢其时。其次是立足于各派之间的异同钩沉,在指出反叛性、实验性和边缘性是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的共名后并未戛然止步,而是一一判明个性,使之各安其位。比如同样推重个人化,第三代诗歌躲开了大集体却不脱小集体,背靠社团不遗余力以期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而90年代诗歌更加倒向自娱自乐,对于外间的认可并不急切。再次是论者颇具“大诗歌”的宏阔视野,引入消费理念,对朦胧诗后先锋诗歌“以诚待之”,有力地证明了其完全有理由地汇入人生艺术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合唱的生动现实,抗击了文学只是农业文明时代艺术的论调。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更令人感佩、更加亮眼之处有三:其一是边看边议的敏捷。朦胧诗后先锋诗歌个性驳杂、旗幡漫飞,确是流动、繁复而难以整合的,可论者对诗家熟络异常如对邻人,对作品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多年的苦修使罗振亚的评点往往能在诗歌发生的当时就一语中的。比如他对女性主义诗歌“身体诗学”意味的深层发掘,再比如他对民刊的把脉、对官办诗刊的规劝与提醒,都出语脱俗。其二是亦秀亦豪的气度。《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堪称亦秀亦豪的杰作,论者对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把握做到了提纲挈领,理性,雄辩,收放自如,而涉及具体流派、诗人、作品,论者则弯下腰来,特别是对文本的端详更见细致、缜密,一丝不苟,力求使之纤毫毕现。相关论证或精或略错落有致,精者不吝重墨,一掷千言,几可独立成篇;略者要言不烦,三言两语道出境界,关键处一锤定音,若骏马收缰,寸步不移。其三是兼史兼论的深邃。自朦胧诗后先锋诗歌肇建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程,中国当代文学史必然做出公正的回应。《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采用的是历史学与美学方法结合,宏观概括与微观剖析结合,系统研究与分层研究结合的原则,史、论兼顾,最后判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是新诗史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重要时段,肯定了它无可替代的革命价值。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显然具有一种“拓荒”意义,其会同罗振亚先生此前行世的专著《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1993)、《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1997)、《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2002)、《中国新诗的文化与历史透视》(2002),共同完成了论者对近百年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完满体系的大力逼近,相信《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的独特贡献很快就会被中国当代新诗史认清、接受、援用。

  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

  罗振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26.00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