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如今手机“响法”多 彩铃也讲个性化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09:30 解放日报

  “谁找我?让我看看谁找我。你的电话我不接,别人电话我都接……”。这并非是一段普通的绕口令,而是目前五花八门的手机彩铃中的一种“响法”而已。随着国内手机彩铃用户的不断扩大,手机彩铃彰显的个性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时尚彩铃折射大众文化

  对于大部分手机用户而言,彩铃不是一个陌生词,但是它迅速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是许多人始料不及的。

  据信息产业部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彩铃业务的注册用户还仅仅为28万人,如今已达2200万人。彩铃收益成为通信公司业务增长最快的一部分,2005年彩铃业务的收入超过25亿元,今年彩铃的市场规模预测将达到50亿元。

  标志着彩铃成为大众文化现象的,并不仅仅只有单纯的数据为证。首先,彩铃已经成为文化热门事件的快速反应通道之一:就在最近的德国

世界杯中央台体育节目主持人黄健翔解说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当天就有了“黄健翔解说词”的接电话版、卖耗子药版、教授学术作弊版等多种彩铃版本,不少手机用户也当即下载了该“铃声”。其次,彩铃内容创作也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热门现象:去年下半年起,彩铃创作大赛在中国31个省纷纷展开,而今年开春该赛事进入总决赛场面火爆,也是很多人没想到的。

  个性彩铃追求多元文化

  专家认为,彩铃文化之所以盛行,因为它符合当代人个性张扬的特性。各种各样的彩铃代替了沉闷的“嘟嘟”声,也改变了人们以往等待电话时的单调,使得大部分拨号方能够在等待中享受到一定的愉悦。此外,越来越多元化的彩铃也成为现代人的一个情感宣泄口和个性表达方式。

  的确,如果现在还认为所谓的彩铃,只是在手机上下载流行音乐,就大错特错了。对于类似“您好,这里是7头猪电脑热线……”;“对不起,您呼叫的机主已飞往

火星……”;“我是狗狗旺财,现在不在家,有事请留言……”;“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花……”等“搞笑”版彩铃,专家认为,它们不仅是传统电话简单等待声的替代,更多的是手机用户表达个性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美国《纽约时报》在最近的报道中亦指出:“手机铃声成为自我表现的新形式,彩铃也满足了用户自我表达的愿望,正成为一门大生意。”

  问题彩铃带出版权文化

  然而,手机彩铃这个新事物,也并非人人都爱。因为目前设置的技术性问题,对于拨号“享用”彩铃的一方而言,如果听到倒自己胃口的彩铃声,那么,所谓彩铃也无疑成为某种被动的“听觉污染”。对此,部分人认为,通信公司在推出彩铃业务的同时,也应该相应推出针对拨号方的彩铃过滤业务。

  另外,作为一种新兴的新媒体文化现象,手机彩铃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彩铃是娱乐产品,也是快速消耗品,用户更换彩铃的周期,一般比较短。所以,彩铃业务需要实现内容的快速创新和产品更替。但目前个性化彩铃的资源,显然还不够丰富。重复度高、差异性小,成为一大问题。

  此外,由于网络下载的开放性,版权问题一直是彩铃业务遭遇的尴尬。据调查,目前运营商已经和许多版权提供商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此保护彩铃版权。此外,彩铃内容的规范性和健康性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见习记者 李君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