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嵊州:被艺术村改变的民间艺术家们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09:50 青年时报

  108位村民,3名村干部,大大小小十几家民间艺术展厅,构成了嵊州艺术村。这个落成还不足一年的村落,可见惬意的小茶馆,亦可闻来自山野的犬吠。与普通乡村不同的是,从这里飘出的浓郁艺术气息,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各路人马上门造访。

  占地36亩的艺术村,云集了根雕、书法、古玩、泥塑、竹编等艺术门类,这些展厅既是销售的窗口,也是生产作坊。目前,嵊州有民间艺人4000人,获得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
称的有100余人。登记在册的民间工艺美术厂有69家。去年一年,民间工艺产业总产值达1.5亿元以上。

  实际上,艺术家们不是特别关心每年的产销量达到了多少,他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如何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

  嵊州艺术村,作为把嵊州民间工艺推向民间艺术的增进剂,不仅带动了庞大的民间艺术市场,同时,也对艺术家们的价值观念进行了一次有效的颠覆。

  根雕大师郑剑夫

  90%用来思考,10%用来创作

  在艺术村里,根雕展厅有7家,根雕大师郑剑夫、吴筱阳、周扬都是这里的村民。

  郑剑夫的展厅占据了一栋楼的第二层,透明的玻璃窗被糊上了纯白色的窗纸。展厅的门开着,郑剑夫躲在小小的创作室里,整理着一沓自己拍摄的根雕照片。旁边,空着的婴儿车非常醒目。

  婴儿车是外孙的,郑剑夫的女儿偶尔会开车带着孩子来看看住在工作室的老父亲,高兴的时候,父女俩还要切磋切磋根雕技艺。

  平时,郑剑夫就住在创作室。除了一道门帘隔开的小卧室,他的厨房也挤在了创作室里。电饭煲咕咕地冒泡,郑剑夫说,他有时候不吃早饭,有时候是晚饭夜里11点才吃。一天的时间,90%用来思考,10%用来创作。

  今年是郑剑夫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的第一年,这几年,虽然郑剑夫自己的名气响当当,但他还是对没有抢先一步申报“中国树根雕之乡”而感到很遗憾。他认为,中国大部分地方的树根雕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嵊州的树根雕已经到了中高级阶段。

  “再过五年,嵊州树根雕完全能像

唐诗那样,达到一个巅峰。”郑剑夫说,嵊州树根雕艺术家,已经到了必须出作品的时候了。

  去年,郑剑夫对嵊州根雕艺术做了一次承前启后的梳理工作,并作为申报“浙江省民间文化遗产”的资料送到了省里,被批了下来。趁热打铁,现在,他又牵头向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申报“中国古沉木根雕艺术之乡”。

  幸运的周扬

  不因赚钱而放弃追求

  虽然与国内根雕艺术的总体水平相比,嵊州遥遥领先,但嵊州艺术村的根雕大师们有着自己的担忧:一是艺术家如何才能潜心搞创作;二是对下一代的培养。

  “前面几十年都是在学,都是在搞经济,现在有基础了就要潜心搞创作。其实对我个人来说,脑袋里始终有一种声音在呼唤。”郑剑夫说,潜心创作不仅是内心的呼唤,也是形势的呼唤。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对大部分根雕艺术家来说,都很难用全部精力搞创作。

  艺术村最年轻的根雕艺术大师周扬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在接受采访时,他不得不放下手里正在赶的活儿。这是一位日本客人订做的一百个如来佛小根雕,材料是一种叫“六道”的小树根。

  艺术家不得不做生意,以求获得艺术创作的成本,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早年,从师木雕大师高公博后,周扬和同样学根雕的爱人一起把作坊开在家里,摊子,则摆到了杭州的吴山夜市。

  周扬是幸运的,在吴山摆夜市的时候,民营企业三弘集团的老板章军华由客人变成了朋友。章军华不仅给了周扬到外地去找材料的建议,还给予了资金上的帮助。

  就这样,周扬结束了摆夜市的日子。他先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去找材料。

  “以前只是用浙江本地的一些材料,这之后,视野得到了开阔,艺术创作上的发挥空间也更大了。”周扬由此走上了一边进行艺术创作、一边做生意的雕刻之路。

  “民间艺术,应该提倡非物质文化保障,怎么保障?一个策略比一笔资金要好。”周扬这样认为。而他同时也说,民营企业帮扶民间艺术,其实一点也不会亏。

  成为艺术村的村民后,周扬租了两层楼的房间,一层是展厅,一层是作坊。他带了12个徒弟,徒弟们一刀一刀学,做师傅的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真正的民族的东西,就是把诗画融会贯通,一件好的根雕作品应该具有诗情画意。”正如郑剑夫所说,树根雕艺术要有一个好的将来,必须培养一批文化与艺术修养好、视野开阔的冒尖人才。

  周扬时常鞭策他的徒弟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为艺术吃苦的毅力,而一个真正的民间艺术家,更不应该因为赚钱而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孤独的泥人宓

  七分创作、三分经济

  一台电脑,桌子上堆着几张毛笔素描,宓风光就坐在长台子后面。长发、鸭舌帽和养得很韵味的胡须,该算村里最有“艺术造型”的艺术家了。

  在进入艺术村之前,宓风光曾为他那成百上千件泥塑作品搬过五六次家。

  虽然艺术村宽敞的环境让宓风光感到满意,但与村里的树根雕艺术家们相比,他有些“孤独”。这种孤独来自独自在一个领域里的努力和思考。

  “孤军奋战,感到很累。嵊州做泥塑的有四五个厂,但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我认为起码应该坚持七分创作、三分经济。”宓风光从事泥塑艺术30多年来,先后带了50多个徒弟,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继承衣钵的徒弟。

  “他们都去装自己的米缸(赚钱)了。”虽然是玩笑的口吻,但艺术家眼里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宓风光25岁的儿子小时候深受他的影响,泥人捏得很灵性,但后来考上了美院,对泥塑也就没什么兴趣了。

  “他宁愿吃洋面包,也不愿吃我的土包子嘛。”虽然没有怪罪儿子的意思,但初中就辍学当学徒的宓风光,对泥塑有别人难以理解的热爱。因此,他也不得不困惑着、孤独着。

  几十年来,宓风光创作的泥人不计其数,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其中仅“千人脸谱”就花了数年时间。

  经历过各种苦难,宓风光把他自己这大半生比喻成“陷入泥潭”,并且决定把这四个字定为日后自传的名字。对此,他有着自己的理解:“艺术因为痛苦才叫艺术,经过很多磨难才能体会到创作的乐趣,经常体会到失眠,才能体会到创作的灵感。”

  正是在这“泥潭”中,宓风光不停地写文章,不停地创作,并开创了一个属于浙江的泥塑流派。与天津的泥人张、无锡的惠山泥人一样,嵊州的泥人宓代表着一个地方民间工艺特色。

  “欲望和需求是两码事,人活在世上能拥有金钱和名声都不稀罕,死去若干年,才能体现的价值,才是人格和艺术的魅力。”宓风光说,外地游人到了浙江必定要去绍兴,那都是因为鲁迅的魅力。因此,他觉得,应该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链接

  新昌的露天电影

  今年5月,新昌“阳光文化山里行·流动影院进农家”启动仪式在东茗乡章黄山村举行。 当地的村民奔走相告,小朋友们更是欢天喜地,露天电影激起了村民的电影热。据悉,东茗乡农村放映队今年将在全乡放映电影一百场次,让每个村的村民都能看上电影。新昌拟在偏僻的乡镇逐步建立农村电影放映队,让更多的山区农民看上电影。

  “每次送戏下乡进山入村,都要求当地选送两个节目,以此培育一批文艺爱好者和特长者。”为了培养乡土艺术人才,新昌“阳光文化山里行”活动,以其独特的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其实,这项早在几年前就启动的活动,不仅在形式上有许多创新,在内容上也充分考虑农民朋友的喜好和需求。

  绍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2007年,全市70%以上的行政村(其中个别县为40%)建有文化活动中心(室),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并配置电视播放室、阅览室、活动室等,室外活动场地在300平方米以上,有一个阅报栏或宣传窗。新昌“阳光文化山里行”活动,作为近年来绍兴市致力于文化活动从“三下乡”向“常下乡”到“在乡驻村”转变的典型,为实现这一目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见习记者 向红英 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