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横峰 一个街道文化站的蜕变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09:29 青年时报

  由乡到镇,由镇到街道,横峰街道文化站的发展与变迁与这些变化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在这些变更中,横峰文化站经历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它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每一个横峰人。

  横峰是著名的鞋乡,位于温岭市中心北侧,境内土地肥沃、河网交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横峰不大,行政区域面积不足16平方公里,27个行政村近10万人口,其中7万人是来这里打工的外地民工。2000多家鞋厂注定了横峰人的内在特性和需求,而一个叫林江华的人
,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试图给横峰人打上一种文化的标记。

  从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步入中年,林江华把文化站20平方米的办公室拓展到今天的近8000平方米,把当日的一站一人变成了一个120多号员工的大班子。林江华沿着一条“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的路子摸爬滚打,文化站先后经营过录像放映、摄影、广告装潢和现在的影视娱乐、广告传播、文化培训和非文化产业等多个项目。横峰文化站创造了多个横峰第一,横峰第一家宾馆、第一家广告企划制作机构、第一家鞋业专业网络媒体、第一份鞋业小报……横峰文化站跳出文化办产业,涉足非文化类服务业,如来大福餐厅、新观念皮革、港台美容美发、金三角宾馆等诸多业务,成为文化事业发展的又一稳定经济来源。

  20元盘活20平方米的文化站

  横峰这个小地方,有着市场经济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成爿的厂房、一家挨一家的鞋辅料铺子、挂着招牌耀眼夺目的小旅社,构成了民营经济一片繁盛的景象。与广东的城中村有几分类似的,是这里来来往往的外乡人。

  在路人的指点下,记者来到了坐落在这条街道上的横峰文化站。如果没注意到那几块并不显眼的牌子,真难以想象挂着红色招牌的电影院楼上,别有洞天。

  从侧面的楼道往上爬,二楼的左手边是一个偌大的溜冰场,三五年轻人在那里自由滑翔。

  林江华的办公室就在右手边的办公区,最里一间,打了很凉的空调。林江华胖胖的身体镶着他那颗看起来很智慧的头,他说起了文化站的故事。

  1993年初春,林江华走马上任横峰镇文化站站长。摆在他面前的却是,文化站刚刚从镇文教办分离出来,暂时在小街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里。这间小屋里除了500册图书,只剩下一张摇摆不停的办公桌,一张老得看不出年份的破藤椅。原来文化站的三个人,也相继跳槽,剩下林江华,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

  来横峰之前,林江华在田洋乡文化站,来横峰之后,有的是令他迷茫的日子和前途。思前想后,林江华决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林江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20个平方米的办公室以320元每月的价格租了出去,继而,以每月300元的价格租回了一间100平方米的办公室。每月赚了20元,这是林江华盘活文化站的一个开始。

  林江华用这100平方米的场地办起了“温岭市金三角文化服务公司”,中间为图书馆、东边办公兼广告装潢部、西边为一间录像厅,由此,文化站工作人员也扩大到6名。

  文化站热闹起来了,人们来看录像、翻阅报纸,也有人洽谈广告业务。

  大举私债,让高楼拔地而起

  1995年的一天,温岭文化局召开全市文化站站长会议,传达了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和温岭市“星月工程”的精神,同时公布了5个原区属文化站为省“东海明珠”的建设单位。

  坐在台下的林江有些坐不住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脑子里形成。会议结束,林江华拉着局长说:“我们横峰文化站也要争取上东海明珠工程。”

  林江华的设想和胆量打动了领导,接下来他被允许筹划盖文化站自己的大楼。

  没有钱怎么办?林江华见庙烧香、逢神作揖,结果,市文化局拨款10万元,省文化厅补助4万元,横峰镇政府挤出了30万元。资金缺口依然很大,林江华丢掉自己的面子四处“化缘”。当年10月,横峰文化站大楼终于开工了。

  横峰文化站先后建成了影剧院综合大楼、文化活动大楼、文化产业大楼,总建筑面积达到了8000平方米。其中,影剧院1100多平方米,练歌厅和游艺厅共200多平方米,溜冰场720平方米,

台球厅220平方米,图书档案馆175平方米……并配备了舞台音响、灯光、电影放映机、摄影机等活动设备,保证各类活动的开展。

  虽然负债不少,而且很多钱都是林江华以私人的名义借的,但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盘。

  林江华开始着手做群众文化活动,他在全镇选拔了187位文艺骨干,成立了横峰文体协会,下设书画、音舞、戏曲、武术、气功、摄影、文学、棋类8个分会,开展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近年来,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群众和文化站之间搭起了一个沟通的桥梁。据了解,横峰文化站与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的全市非公企业《横峰之夜》文化活动、《月是故乡明》文艺晚会,吸引观众达数万名。与此同时,横峰街道文化站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正辐射到周边乡、镇、村。

  名声背后有现实困难

  “我们赚来的钱,40%养人,30%养事业,30%还债。”林江华说,如今,横峰服务站每年的产业收入百万元,固定资产达3000万元。横峰文化站一边树起公益文化活动的大旗,一边用经营产业带来的收入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文化站的建设。

  据了解,近年来,在引进图书网络化、电子化一项上,横峰文化站就投入了大量资金。于2005年在台州市乡镇、街道图书馆中率先实现电脑管理、电子检测。目前,藏书有25000册,各种报纸近100种,杂志330多种,接待读者每年25000人次。为了方便读者借阅,在横峰、下叶、汇川江等村设立借阅点。

  一个属于横峰的群众文化品牌逐渐打响,林江华又多了一件事——接待一批又一批来参观的领导。林江华指着墙上大幅的照片告诉记者,来横峰文化站参观过的部级干部也不少。

  名声是一回事,现实困难又是一回事,林江华也有忍不住忧伤的地方。因为任何一项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而林江华的街道文化站大设想并没有完成。

  林江华说,由于乡镇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比较晚,现有的体制依然不能满足横峰文化站的大发展需求。由于文化站是事业单位,依然存在着用人缺乏自主权以及分配制度不合理的情况。而在历年来投入文化站建设的600万元资金中,除政府拨款和群众捐款,其余大部分资金都是林江华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他说:“这对我而言,风险太大了。”

  ■感受现场

  三块钱让外乡人看上好电影

  在采访过程中,不时有悦耳的胡琴声传入耳中。林江华说,这是音舞协会的会员在三楼练习。

  三楼的一间大厅里,几位阿姨和大叔正在投入地弹唱。后排的位置上,则坐满了许多小观众。唱戏的阿姨见有人来,兴致也上来了,戏词吐得更清晰嘹亮。站在一边的音舞协会会长说,这样的活动通常在晚上,但是会员兴致太浓,往往是白天也来亮亮嗓子。

  随即下楼,一楼的放映厅也正热闹呢。

  放的是数字电影,大厅里坐着许多民工模样的观众。负责放映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横峰文化站看一场电影,门票只要3块钱,绝对的大众消费。他说:“我们这电影院,说白了就是给民工兄弟办的,他们除了上班,业余生活没什么,没事看看电影,也省得干违法乱纪的事。”

  工作人员说得很实在,这个放映厅可还真是丰富了民工的业余生活。记者溜达一圈,发现来看电影的,不是搭伴来的,就是情侣。这些来横峰挣钱的外乡人,花3块钱就能看上好的片子。一名外来青年告诉记者,他们厂里的年轻人谈恋爱,都爱结伴来看电影,或到楼上的溜冰场耍一回。

  ■链接

  临海人的广场文化

  “广场的文艺活动每个月都有不同的主题,比如一月叫古城新貌,二月叫新年开门红,三月叫春满古城……”临海市民喜欢在广场自发地组织一些文艺活动。

  2000年,崇和门广场新建完毕,150平方米的圆形舞台让这个广场成为一个像模像样的露天剧场,为临海市民的广场文化活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001年,首届“江南

长城节”,孔祥东领衔的百架钢琴广场演奏会,让市民欣赏到世界级钢琴大师的精彩表演。

  2002年,在崇和门广场成功举办了全国影视“双十佳”颁奖晚会。

  2003年,韩红、郭达、朱军与上海歌舞团都前来演出,观众达两万人。

  2005年,关牧村、韩磊、满文军以及文章、熊天平等人到场,神秘嘉宾、奥运冠军刘翔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翔迷”。

  除了大型的专业文艺演出,崇和门广场更多的是老百姓自发活动的大舞台。学校、企业、社团都会组织文艺团队来这里演出。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见习记者 向红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