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王蒙在喀秋莎中追忆青春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10:09 京华时报

  

王蒙在喀秋莎中追忆青春

  王蒙回到青春时代。本报记者蒲东峰摄

  昨天上午,著名作家王蒙随笔集《苏联祭》研讨会在北京喀秋莎音乐餐厅举行。作家霍达、毕淑敏、徐坤,评论家阎晶明、杨小洲、张水舟,以及王蒙的朋友、原北京市政协
主席王大明,画家王为政等三十余人出席了会议并发表评论意见。会上,专家学者给予王蒙这部随笔集较高评价,认为《苏联祭》不仅是王蒙写给自己的青春祭文,更是折射出前苏联乃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化。与会者在谈论《苏联祭》的同时,也勾起了他们对前苏联、对青春、对革命的记忆。

  ■现场

  俄罗斯民歌助阵座谈会

  昨天的研讨会上,为了让主题与环境相吻合,主办方特别将会议安排在别具俄罗斯风情的音乐餐厅。王大明、王为政、霍达、毕淑敏、徐坤、阎晶明等人挨着王蒙身边依次坐定,“排排坐,吃果果”。伴随着激越优美的俄罗斯民歌,专家学者们亲密交谈,谈论着各自对新书《苏联祭》以及关于苏联的记忆。

  王蒙对俄罗斯民歌可谓耳熟能详,每当俄罗斯小伙子手中的风琴响起,王蒙立即能准确地说出歌曲的名字,如《三套车》《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伴随着悠扬琴声的奏响,王蒙也跟着浅吟低唱起来,唱到兴头上还晃动着身子,用手在桌上轻轻叩打着节拍,活脱脱一个老顽童。在这样的氛围下,王蒙感慨似乎穿越时空,再次回到唱着俄罗斯民歌、充满理想与激情的青春岁月。

  ■王蒙

  感谢霍达促《苏联祭》出版

  对于该书的出版,王蒙称,他要特别感谢一位平常没有多少机会切磋的女作家霍达,“这本书出来,我事先并没有这样一个计划,只是有一次开会时,霍达来找我,说是她看了我写的《2004·俄罗斯八日》的一篇文章,认为绝对不比当年的《访苏心潮》写得差,并为《2004·俄罗斯八日》一文只是在香港《明报月刊》那里受到重视鸣不平。此一时,彼一时,旧水无香,倒也自然。倒是霍达的反应激动了我,促使我产生了编辑此书的动机。所以《苏联祭》的出版,我特别感谢她。”王蒙说。

  谈起现在对前苏联的印象,王蒙说:“我现在去俄罗斯,俄罗斯人并不愿意谈及事关苏联的任何话题,他们觉得这个事儿已经过去,用普京的话说,一心还想着苏联,这个人就是个傻子,如果再也不想苏联了,那么这个人就没有良心。所以俄罗斯人不想苏联。我倒觉得普京的这番话言之有理。”王蒙还说,“《苏联祭》在国内出版,并没有引起太大轰动,倒是我访问越南时,我说我写了《苏联祭》,越南的作家们一下子都兴奋起来了,我寄希望于越南读者。”

  ■徐坤

  王蒙由特殊材料制成

  读完《苏联祭》,女作家徐坤称,她对王蒙的这本随笔集特别感动,“像做梦一样,一下忘了盛夏的炎热。”徐坤认为,《苏联祭》是王蒙的寻梦之旅,同时也是一位大师的青春赞歌,更是一首青春祭文。谈起苏联文学对自己的影响,徐坤认为,整个俄苏文学至少滋养了三代人,“我们60年代人是最后一代受滋养的,像我们小时候,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作品,都是抄在笔记本上相互传阅。前苏联已经化在他们心里,包括革命、爱情、理想,这种信仰支撑他一生,风雨无阻历久弥新”。

  徐坤说,大家经常感叹像王蒙这样高龄的作家,如今还能创作出这么丰盈、不断出新的作品,“在我看来,王蒙可能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承载他的主体框架由俄罗斯巴洛特建筑和欧洲哥特式建筑混合为一,支撑他的轮毂和椽子就是爱情、文学和苏联革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