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荡尽家产为“破衣”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14:00 新民周刊

  “我收藏的不仅是物件,更重要的是先人的情感、记忆、智慧和美。”王东旭收藏了一大批在行家眼里既不是古董、也不是文物的“废品”。

  撰稿/陈冰(记者)

  在少数民族服饰收藏家领域中有一个“奇人”——王东旭。56岁的王东旭历20年积
累,以个人之力,耗尽百万家产,收集了数以千计的民间民族艺术精品。他那位于北京孙河乡前苇沟村的个人民族民间艺术收藏博物馆内,摆满了足以令同类国家展馆汗颜的少数民族服饰、用品。参观过的人常常用两个字来形容受到的强烈冲击:震撼!

  “局外人”

  这位只收不卖的藏家异常低调。20年来,在家人的反对、朋友的不解、行家的嘲笑中,他孤身一人走在这条收集“破衣烂片”的坎坷路上。

  1986年,王东旭辞去了小有成就的牙医工作,开始收藏字画、

瓷器、家具。对于一个半路出家的收藏者来说,交学费是难免的,最终,王东旭将收藏的主线定在体现人类生存状态的物件和器皿上。

  为了有足够的收藏资金,他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公司业务倒也红红火火。后来每年去山里通常要几个月,基本上就没时间和精力照看公司了。仗着7年积累下的百万产业,王东旭干脆把公司停了。

  那些美丽的用手工一针一线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体现着少数民族农家妇女的勤劳、智慧以及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那些来自于远古的神秘图案,那些精美绝伦的手工刺绣,无数次

地震撼着、感动着王东旭。

  “我收藏的不仅是物件,更重要的是先人的情感、记忆、智慧和美。”正是王东旭的这种收藏理念,导致他收藏了一大批在行家眼里既不是古董、也不是文物的“废品”,而且只收不卖的做法也多少让人觉得有些破坏行规。王东旭被排斥在圈外,成了一名收藏圈内的“局外人”。

  孤独行

  20年的收藏之路,王东旭走得并不平坦,很多痛苦压在心头,无法向人倾诉。渐渐地,他习惯了将一切藏在心底,用时间去冲淡哀伤,用收藏的喜悦来掩饰孤独。

  然而,有些悲伤却永远无法忘记。王东旭悲哀,在漫长的收藏岁月里,他很少遇到同行的中国人,倒是时时处处都在和拿着美元的外国人“交战”。

  王东旭清楚地记得,10年前,他到黔东南的一个寨子收集藏品,简陋的小旅店内住的全部是外国人——德国人、西班牙人、法国人,背着大大的旅行包,拿着大把的美元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淘宝”。

  王东旭得和这些老外拼价格。5元一斤的饺子在他看来实在太贵,他只为自己买8毛钱一碗的面条。面对同一件牯藏衣(黔东南苗族在过十三年一次的最古老、神秘传统而又神圣的节日——牯藏节时,由寨子里德高望重、儿女双全的“牯藏头”主持仪式时所穿的祭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扔下美元根本不还价,可他拿着人民币还狠狠地侃价。

  最终,牯藏衣留在了王东旭的手上。善良的村民相信这位只收不卖的大老板王总会善待他们的宝贝,中国的东西还得留在自家人手中。凭借数年积累的声誉,王东旭常常可以“赊”到宝贝,运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收藏宝贝,或者干脆和村民协商好,封存物品,等凑足钱款后再如数交易。

  不过,王东旭的运气并不总是这么好,村民也不总是这样给“王总”面子。生活的窘迫让人只能相信一个原则,那就是价高者得。王东旭曾为了阻止一件珍贵服饰被美国人买走,干脆给当地百姓跪了下来。

  “王总”的惊人之举感动了卖者,但是,虽然当天的交易停止了,几天之后,这件有着百年历史的绣衣终究还是变成了美元——因为曾经富有的王老板身上已经没什么钱,而卖家正急需用钱。

  看到心仪的宝贝被别人夺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并没有几个人能够体会。更何况很多人都觉得一个男人竟然会对破布烂衫感兴趣,实在太不可思议啦!王东旭说他的收藏审美多半是源于他在其他领域的美学积累判断产生的。曾有专家讥笑他,什么都不懂就去搞收藏,他苦笑,他无语。

  “我也想先把自己亏欠的知识补一遍再去收藏啊。可是文化消亡的速度不给我这样的机会。往往是隔几个月,我看中的东西就没有了。被小商贩、被外国人像用梳子一样梳理一遍之后,几乎罄尽。1998年以前,还比较好找,价钱也便宜。现在,不但精品难寻,而且价格高得离谱。”

  起先,因为半路出家,王东旭不知道哪些东西该卖,哪些不该卖,只好都留着。后来,藏着,变成了一种习惯。即使每天看上几眼,也是舒服的。他愈发舍不得卖掉了。

  因为收藏得偏,他几乎不知道这些东西价值几何,也不愿意去估算它们的真正价值。于他而言,物件背后的情感是无价的。

  感动着

  王东旭参加过一次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他带着一套苗族妇女的盛装——一套祖孙三代10人穿过的嫁衣前去鉴定。

  “好多年前,我去贵州看到这套盛装,想买下来,人家不同意。后来他们家人病了,需要钱,来找我。我不好意思要,只是帮他把医疗费付了。后来他们专门把这套盛装清洗干净,给我送来,我花了3万元买了下来。”

  王东旭收藏的这套盛装由银衣、百褶裙、绣花鞋、头饰、项饰组成,是外婆姊妹三人、母亲姊妹二人、孙女姊妹五人经过半个多世纪,节衣缩食,一件一件慢慢凑成的一套完整盛装。它记载了三代银匠不同的工艺风格,记载了三代10个女人的情感,对幸福的祈盼和最美好的回忆。

  专家最终给出了10万元人民币的估价。这个估价没有出乎王东旭的预料。让他始料未及的是,“鉴宝”栏目强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在这个收藏日益升温的年代被放大和加剧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上电视节目,更不愿意带着自己的宝贝“抛头露面”。甚至一度,他不看书,不看报,不和外界接触,为的就是保持一颗沉得下来的心。他索性离开了妻子和女儿,和他的宝贝一起搬到了京郊一个叫做前苇沟村的地方。

  王东旭说,在漫长的收藏过程中,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得到了难以言表的艺术享受,这一切让他变得安静、善良、宽容。

  大山里淳朴的民风让他感动:男女有了

婚外情,男的出十斤肉,女的出十斤米,请全寨子的人一起吃顿饭,大家既不过分羞辱这对男女,也让他们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若是砍一棵树,一定会补植两棵;有个山村,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人口普查,只相差十几个人,村民靠乡规、民俗的天然制约,构造出一种和谐。

  孙河乡前苇沟村的民房内,没钱买煤的王东旭把所有的毯子裹在身上,寒冷的冬夜还是让他冷得瑟瑟发抖。他想抽支烟,助手跑到村头的小店买了2包,回来却发现善良的老乡早已送来了十几条,“让老王先抽着,没事儿……”即便是每天只能吃二两干面条,王东旭也没有想过出售那些藏品。

  迄今为止,王东旭还欠着苗族阿妈的钱,但是他的义举却感动了好几个苗族阿妈,她们义无反顾地帮助王东旭在第一线收集有价值的藏品,即便是一时拿不出钱来,也愿意暂时为他留着。被王东旭感动的还有他身边几个二三十岁的小青年,其中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孩月蛾已自愿跟随王东旭15年。在国内若干专家只能通过图片进行研究时,她每天和这些承载着生命与故事的服饰“亲密接触”,并对其民族分类、地域、风俗、针法、绣法有了较深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王东旭收藏这些“破衣烂片”的价值,他们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这位“弹尽粮绝”的收藏家。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能够看到他藏品的人并不太多。王东旭说他打算和助手一起将几千件藏品分类、整理,邀请相关专家研究分析,让这些精美绝伦的手工制品得到应有的“善待”,并在适当的时机,通过各种渠道面向社会,让更多的人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