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王士媛:黑土文化守望者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12:00 黑龙江日报

  黄群 本报记者 杨宁舒

  “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民间文化。几十年来我为她喜、为她忧,为她的丰富多彩而神往,为她似乎在渐行渐远而焦虑。”

  记者:您获得了“文艺终身成就奖”,应该说是这片土地铸就了您今天的成就,同
时您也为挖掘和张扬黑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能否谈谈您与这片土地的感情与缘分?

  王士媛:我1931年出生在吉林省扶余县,从小受到北方民间文学和多民族民俗风情的熏陶,听爸妈讲故事,跟哥哥去看戏。我酷爱民间文化,就是从孩提时开始的。

  我喜爱民间文学,她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集中了民族的感情和智慧,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几乎都来自或借鉴于民间文学。众多的文学巨匠、杰出的艺术家无不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和滋养。她有着朴素的艺术风格和亲和力,具有广泛的传播性。

  幸运的是,我从上个世纪50年代便当上了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编辑,到70年代又担任省民协领导工作,开始专门抢救、保护、研究民间文化。那时我已近50岁,一切要从头做起。没有队伍,没有资料,没有充足的经费,没有采录设备,长时间没有助手,没有固定的办公室,身体又多病,一千多度的近视,家务繁重等重重困难,我没有在意这些。我想的是黑龙江11个民族的先辈创造的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绝不能流失,必须抓紧时间抢救,不然,等那些年迈多病的老故事家、老歌手不能说不能唱,就来不及了。

  回想起来,我和我的伙伴们度过的那些日日夜夜,是多么紧迫而艰辛,但我们拥有了回报,拥有了成果,拥有了友谊,拥有了快乐。我深知,是黑龙江这片民族文化的沃土赋予我智慧和才能,给了我创造成果的机遇。

  “我省具有多民族独特的渔猎文化、冰雪文化、节庆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以及口头文学、民间工艺等等,对它们的抢救保护工作是无穷无尽的。”

  记者:请谈谈民族民间文化在黑龙江的发展前景,如何发展壮大?

  王士媛:中国古老悠久的灿烂文化,一直为世界有识之士所倾慕。那些积淀深厚的民间文化宝藏,引起各国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他们认为,中国是个神秘而迷人的国度,众多游人欣喜踏至而流连忘返。我们的国际地位由此而提升。黑龙江省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来,省民协完成了国家重大项目中国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的搜集、采录、编纂、出版工作。这是一项浩瀚而艰巨的任务。还编辑出版了民族系列丛书,抢救、展示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得到了国家的表彰。我看到这些成果特别高兴,民间文化事业后继有人,前景美好。但是现在仍然面临着淡化和消失的危险。为此,我建议:1、在全省范围内加强人力和财力投入,组织各方配合作战,统筹规划,调动群众,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投入到国家既定的抢救工程中去。2、要大力加强对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妥善保管现有的成果,建立档案,加强研究,整理、出版图书。3、在哈尔滨筹建一个大型多民族博物馆。4、培养新一代传承人。5、开展民族风情旅游,打造民族品牌,创造经济效益。

  “人应该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珍惜、呵护身边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尊重、善待周围所有可交往的人;你会因此而觉得付出和奉献是理所当然的,是快乐,是幸福。”

  记者:在您抢救下来的作品中,最满意的是什么?为什么?

  王士媛:在我抢救、保护下来的大量民间文学作品中,我最满意、花费工夫最大、最有价值的,就是我省独具特色的赫哲族、达斡尔族长篇史诗“伊玛堪”和“乌钦”,鄂伦春族民间说唱和民间叙事歌,以及满族神话故事。当这些作品编印发行后,各界读者、专家、包括外国学者,纷纷向我索要,如获至宝。在这些濒临失传的口头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语言、故事情节和生活场景,可以得知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和发展历史,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是研究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可多得的资料。

  这些作品的出版,给文学、戏剧、音乐、摄影、美术、舞蹈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素材,也成为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语言学诸多学科最原始、最翔实的科研资料,填补了我国民族文学的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记者:对于想从事民间文化工作的年轻人,您有何忠告?

  王士媛:我想说,中国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靠的是灿烂的中国文化;列强征服不了我们,靠的也是中国文化。而今,中华民族的复兴,还是要靠中国文化。

  王士媛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编审。抢救、编辑出版31种民间文学大型资料集和图书。《镜泊湖民间故事选》、《满族民间故事选》、《赫哲族民间故事选》获国家、省级优秀图书奖和“首届中国北方民间文学奖”一等奖。《伊玛堪》获省“精品工程”一等奖及全国“第四届中国图书提名奖”。1984年获“全国搜集整理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首届“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奖”。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