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菜头
易中天先生最近以一本《品三国》(上)而全国闻名,在火爆的签名售书过程中宣称“欢迎学术人士用真名批评”。青年学者葛红兵应声而到,7月23日,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批评文章,标题为“如此易中天,可以休矣”,副标题为:“大众化不是娱乐化、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学术人士发言就是如此,肺活量小一点的人根本不能一口气读完标
题。
谢天谢地,和他的标题相比,葛红兵先生只用了2000多字阐述他的观点,我猜他一定保持了高度的克制。在这篇文章中,葛先生的主要观点是:
一、易中天的《品三国》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锅烩了,不够学术。
二、易中天的“品”,有微言,有细节,就是没有大义,相当庸俗。
三、易中天的评,不显知识,不显文化,倒显得趣味不高。
在葛先生的追问下,榨出了易中天新书里的“小”来。简单地说,易中天为了迎合读者,不惜在他的新著中对《三国演义》进行简化,把四大名著之一变成了连环画,而且还是卡通风格。通过这种批评,葛红兵体现了自己对《三国演义》的解读之“大”,也就是说“品三国,应该是品一点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中国人的忠义观念,应该品出一点天、地、人、神的大义来,应该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扬。”和刘关张是否睡一张床相比,葛先生觉得这些东西可能要更重要些。和乱世之中豪杰枭雄的角力及权谋相比,葛先生认为对当时历史人物的政治信念、道德底线、人格操守的表现更为重要。
不过,这种“大”的基础又是什么呢?为的又是什么呢?读相同的一本《三国演义》,有人能读出大义来,有人能读出微言来,这本来都是很正常的事。但是,非要说大义要比微言好,微言就是庸俗、粗鄙,这倒真让人奇怪了。说群雄逐鹿中原时的权谋和法术没有体现历史的真实,如果是这样的话,所谓的“国家观念”、“天地神的大义”,葛先生读出来的依据又是什么呢?难道黄巾起义的时候,是葛先生打的第一枪?还是桃园结义的时候,是葛先生做的见证?在消灭对方站立基石的同时,可能要先注意自己的脚下。
中国有四本书大约没有人能称得上专家,它们是《说唐全传》、《说岳全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对这四本书耳熟能详。经过多少年评书艺人的加工和推广,它们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是在学界,也有汗牛充栋的论文。那么多年下来,我们唯独不缺葛先生所说的“大”文章。因此,任何对于《三国演义》的解读,大概只能从小处下手,至于说读者能不能从中看出“大”来,那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从《新闻晨报》的报道来看,倒是葛先生有几句话让人觉得非常有趣:导读性的书超过了原著肯定是不正常的。他觉得《品三国》目前的销量超过了《三国演义》的原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病症。”其实,葛先生实在是多虑了。《三国演义》大多数人家都有,为什么要在2006年里再来一本呢?而《品三国》毕竟是本新书。
我个人觉得,无论大也好,小也好,有本事写出一本能让大众爱读且读得进去的书才是要务。这个年代里,有本事写出一本让人根本无法读下去的大书的人实在太多了。我更希望各种大家能够写点小书出来,这才是读者之福。如果葛先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理念,写出一本大众喜爱的三国导读出来,我倒不反对它的销量超过了原著。
来源:南方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