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评论:全球化与现代性中的“孟母堂”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10:20 国际在线

  作者:薛涌

  一些上海家长,把孩子送进全日制的私塾,让他们大部分时间用于诵读和背诵传统经典,名曰“孟母堂”。但是,这一学堂一经成名,立即被当地教育部门所封杀。用这种强制性行政手段封杀民间的草根性教育运动,只会适得其反。与其用行政手段封堵,不如承认其合理性,进行良性的疏导。因为类似孟母堂这样的教育机构,是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性的一
个表现。

  私塾之盛,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据2003年“全美教育数据中心”统计,全美有110万中小学生在家庭学校读书。有8万家庭会员的“家庭学校法律辩护协会”估计,这个数字要在200万上下。从1999到2003年,家庭学校的学生增长了29%,年增长率达7%-15%左右。

  因为越来越多学生脱离公立学校在家里读书,美国教育体系也不得不跟着调整。现在家庭学校基本上已经合法,有自己的组织、网络和教程。在不少州,家庭学校需要向政府报告教学进展,渐渐为主流所接受。几年前,专门接受家庭学校的学生的大学PatrickHenryCollege开张。别看这个学校只有240个学生,但在2004年大选前夜竟给白宫送去7位实习生(当时白宫总共才100个实习生),成为保守主义的干部学校。哈佛、耶鲁等一系列名校,也对没有高中毕业文凭的家庭学校的学生另眼看待。这些家庭学校的学生也表现不俗。虽然人数很少,他们已经在全美拼写大赛、全美地理大赛中获胜。就总体水平而言,家庭学校学生的水平要略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

  怎么解读这一现象?我以为有两个面向:一是现代性,一是全球化。在中世纪,个人屈从于组织或机构。比如,天主教会甚至禁止教徒读圣经,一切要听牧师传道。精神世界的解释权,操纵在天主教会这一庞大的组织手里。后来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其中一大变化就是相信个人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直接解读圣经。这样,个人就从组织中获得了精神自由。

  不过,个人在教会面前刚刚站起来,在民族国家面前又趴下了。在现代化早期所谓“国家建设”过程中,义务教育被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一个核心制度规范被创造出来:国家对个人负有教育的责任,这样民族国家才能有训练有素的公民为之服务,在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并获胜。突然之间,国家获得了权力,能够把孩子从父母身边带走。不上学成了违法。那时老百姓也被民族国家塑造成了新公民,臣服于民族国家这个新宗教的魔力之下,觉得国家比自己更有资源和知识来教育孩子。送孩子上学不仅心甘情愿,而且感恩戴德。

  不到一个世纪,未经民族国家教育体制训练的人消失了。孩子不上学成为启蒙之前的蒙昧之象征。但是,民族国家的义务教育,培养了一代代越来越有知识的人。这就诞生了一个新阶层。他们在个人知识上不仅能够与民族国家的教育机构平起平坐,甚至可能超出一筹。他们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个人比学校这样的机构更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就像当年宗教改革时个人脱离教会独立一样,他们在教育上开始脱离国家组织寻求个人在教育上的独立。正像一个美国家长所说:学校的概念是一个教育工厂,抹杀个人。而我们一对一式的家教,更能培养孩子独特的品质和潜能。美国家庭学校的学生素质比一般学生略好,并不一定说明家庭学校的教育更有效。相反,在刚刚起步阶段,很多家长对如何承担子女的全部教育并不在行,恐怕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这些家长在一般人口中,是对教育更重视,自己素质也比较高的。他们的子女,脱离学校系统后仍然是知识上处于强势。

  私塾运动的另一维度,则是全球化。全球化引发了各种文化的融合,也促发了

传统文化的危机。公立学校在这一境况下,只能在文化融合和冲突中进行调和,取个最大公约数。比如在美国一些学校,你一强调西方文化,有人就对你侧目而视:难道你要歧视少数民族的非主流文化吗?难道美国不是各种族共建的吗?甚至有个黑人为主流的学区,有人要求教一本白人写的书,就得教一本黑人写的书的情况。这也就不奇怪,一些家长觉得学校里教的东西谁家的传统也不是,还不如把孩子叫回家,教他自己的传统。

  美国的家庭私学,开始是几个自由派反抗权威的教育实验,后来马上被保守主义接了过去。特别是基督教福音派,成为家庭学校的领军。接下来,那些担心公立学校中的毒品、性和同伴不良影响等问题的家长,也加入了家庭学校的阵营。这次上海的“孟母堂”,也很有些传统文化原教旨主义的味道,说明中国并不在全球的潮流之外。

  家庭学校永远取代不了学校,就像个人信仰取代不了教会一样。不过,家学私塾可以在标准化的义务教育体制外,提供宝贵的多元化教育渠道和实验场地。我个人反对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曾公开和读经派辩论。但是,“孟母堂”的生存权利必须维护。因为这样的私塾,体现了个人的独立和信心。这种个体创意,是现代社会的核心。同时,在全球化的文化大熔炉中,这种私人学堂也提供了保留传统的手段。我希望不仅“孟母学堂”会昌盛,还希望以后出现“雅典堂”。多姿多彩的私学,将会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起跳板。

  来源:南方报业集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