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显峰
不久前,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在接受国内一家媒体采访时说,“《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近日,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公开回应说,“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
北大的此番严正申辩并未换来媒体的“同情”,各方评论者倒是一派“倒戈”之势,纷纷将矛头指向北大。请看这样一组标题:“北大请自证清白”、“别误读了丘成桐的善意”、“北大不妨反思丘成桐的逆耳忠言”……甚至有评论者针对北大的回应,尖锐地质问:“蔡元培的北大还是阿Q的北大?”
显然,丘成桐先生的“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未必有充分的证据,也不见得客观;北大的所谓“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的申辩也不一定有十足的底气。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缺少的似乎都是用以佐证自己观点的事实。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舆论为何会力挺丘成桐先生的“假说”?
不妨研究一下丘成桐先生此番批评的前后语境。邱先生说,中国缺乏世界一流的学者,于是在一些大项目上“请了很多人来,特别是引进很多外国专家”,这些人是某某高校的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拿着“全职引进”的待遇,酬劳不菲。“可很多名教授在国外是全职,按照规定一年必须九个月在美国国内做研究,只有三个月可以在外面。”而这三个月也未必就给了你某一所高校,所谓全职引进,自然是假的。显然,与其说丘先生批评北大之“假”,倒不如说是在直呈我国目前科研人员引进之弊。舆论之强烈共鸣,虽说不无偏激,但更能说明其弊流毒甚广,为害不浅。
例子不胜枚举。有优厚的报酬,也不苛求在国内的工作时间,自然会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越是如此,越多一些心怀不轨之人。有熟悉内中情况的学者撰文说,一些“外国专家”回国的目的并非真要帮助我们提高科技发展水平,而是企图瓜分国内科技资源。他们与国内高校联系密切,仗着自己在国外名牌院校任职,又了解国际上的研究前沿问题,再加上中西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的明显差距,以及国人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心理,他们往往能够得逞。而我们得到的便是他们在某某学校挂个名,偶尔飞回来转一圈,在评审会上以国际专家的名义替某个项目吹个牛……浪费国家科技资源,助长学术浮夸之风,这不正是当下令全社会深恶痛绝之事么?
此种现象一旦蔓延,成了“潜规则”,不仅让我们本土培养的学者寒心,进而更会有损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如此看来,舆论之一派批评也并非完全针对北大,需要反躬自省的也绝非一个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