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我的朋友”胡续冬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9:58 南方都市报

  随笔

  徐曦(书评人)

  民国的时候,北大有一句流传颇广的名言:“我的朋友胡适之。”意思是说,胡适朋友遍天下,上至国家总统、学界大佬,下至贩夫走卒、厨工侍者,他都可以交朋友。唐德刚
在其所著《胡适杂忆》中说,胡适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磁性人格”,因而特别能够团聚人气。多年以后,虽然校园早已从沙滩红楼搬到西郊的燕园,北大能团拢人的气场却没有变。如今,在这个特异的气场里,又出现了一位上至来访的诺奖评委,下到进城的装修工人,不分高低尊卑,无论男女老幼,无人不喜,无人不爱的“我的朋友”。此人也姓胡,江湖人称胡续冬。

  虽然此前和众多“胡瓜”一样,已经在《新京报》、《世界博览》和胡续冬的博客上看过了他近两年来的大部分文字,但拿到这本新鲜出炉的《浮生胡言》之后,我仍然迫不及待地用一个晚上把全书翻了一遍,领略了一次“胡言体”立体式的集中轰炸。最先被胡续冬的文字吸引,是因为他汪洋恣肆、曲径通幽的想象力和充满旺盛的搞怪精神“书斋无厘头”风格。作为一名生于70年代的优秀诗人,对“诗歌炼金术”长达十几年的苦心修炼使得他对于现代汉语的细微之处有着超乎常人的精妙把握。他将反讽、象征、戏仿等现代诗歌的修辞技巧融入到散文的写作当中,对日常语言进行了创造性的挪用、并置和对接。往往在经过他的一番“陌生化”易容术之后,那些因长期袭用滥用而失去了原有生气的词语又获得了新的活力,以新的面目流传在市井之中。

  诗人的修辞术和想象力固然是大多数人喜欢上他文字的最初动因,但在今天这个因为修辞和话语大量而迅速增殖导致读者极易产生“审美疲劳”的时代,仅仅凭借巧妙的修辞和旺盛的想象力是不能够抓住读者的眼球的。胡续冬的文字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尤其是青年学子的长期关注,更在于他知识分子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青年学者,他的笔下自然少不了学院生活。我们可以从他对故去的张中行、汪景寿先生的回忆中读到他对前辈师长的景仰和尊敬;可以从《清谈误牌》中读到他对当下学界浮夸学风的讽刺;可以从《向学生们学习》中读到他的谦虚好学;还可以从《草坪音乐记忆》里读到他对校园文化生态变迁的思考。

  尽管高居百年学府的庙堂,胡续冬的眼光却更多地投向了他周围的底层社会。在《浮生胡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除了他美丽可爱的妻子之外,就应当算那些操着不同口音,来北京谋生的底层打工者了。他为勤恳热情的送水工和装修工写过《河南人礼赞》,还曾被

出租车司机称作“老街坊”,与之共同追忆中关村一带十几年来风土人情的沿革和变迁;他和妻子一起侦破过北大环卫阿姨的隐秘编号,还曾向漂泊江湖的新疆老艺人学唱新疆谣曲“吉尔拉”;他还写过建筑工地上的“木村拓哉”,北京郊区日渐稀少的养蜂人……

  在轻松式的“浮生”下面,是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沉重反思;在戏谑式的“胡言”背后,是对知识分子责任的清醒认识。胡续冬以他另类的视角和

幽默的文字在我们享受“文之悦”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观察社会,审视自身的窗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