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当2变成30……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09:30 今晚报

  根据脍炙人口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录制的同名电视剧正在天津台热播。这部电视剧开拍伊始便广受关注且争议不断。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当一部演出两小时的舞台剧(相当于两集半电视剧的容量)被扩充为30集电视剧时,它还能忠实于原作,再现这部“红色经典”的神韵吗?为此,记者与已先期看过此剧的评论家刘连群进行了一番交流与探讨———

  力求与舞台剧一脉相承

  记者:近年来,“红色经典”屡屡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如我们看过的《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红岩》、《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动辄二三十集,场面颇为铺张,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也颇费苦心;但播出后大多反响平平,乃至贬多于褒。很多人认为,这些在高技术条件下拍摄的电视剧,甚至远不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的某些黑白影片。内中原因依我看,一是当时整体的社会氛围适宜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与生产;二是当时的编、导、演距离革命战争年代较近,体验和把握人物形象比较真实、质朴,令人信服;三是当时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受篇幅所限,一般都比较集中、凝练,绝无现在电视剧因篇幅被人为拉长而产生的拖泥带水的感觉。

  当然,改编原著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否忠实于原作。因为文学与电影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创作规律和表现手法;忠于原作都未必能体现原作的精髓,做到原汁原味,何况背离乎?

  现在回到电视剧《沙家浜》,看过几集之后,我的初步印象是:该剧编创人员大体还是忠于原作的,从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到情节结构,基本上是京剧《沙家浜》的扩展和延伸。以人物形象为例,除许晴饰演的阿庆嫂稍嫌年轻、妩媚外,刁德一、胡传魁、郭建光等人物形象与京剧大体相仿;在剧情上,有些段落(如“智斗”),连台词都照搬观众早已耳熟能详的戏词儿。我想,如果不是“注水”过多,故事编得不圆、情节失真的话,至少编导的创作态度还是严肃认真的。

  刘连群:早就听说要把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我的最初反应是不感兴趣,也不关心。一来是电视剧在前人名作上做文章,电影、戏剧中的“红色经典”已为数不少,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很难再抱什么幻想;二来尽管非难声四起,人家照拍不误,动辄数十集,如之奈何?所以只能漠然视之,不看就是了。

  近期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颠覆型,只借用原作的题目、人物和故事框架(当然还包括名气影响),做所谓“现代化”的全新处理,从主题立意、人物定位和人物关系均和原作剥离,如让阿庆嫂、胡传魁、郭建光构成三角关系;为杨子荣增添匪气和绯闻等等,均已不同程度地使“经典”变形了。二是模仿增扩型,基本上仍按原作的路子,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不变,但出于连续剧的篇幅需要,增加头绪,扩大事件,拉长故事,又生出新的枝蔓来,对原作加以延伸。电视剧《沙家浜》属于后者。应该承认,它是力求忠实于原著的,主要人物和作品的基本结构都没变,甚至人物形象和重点场景还竭力追求与舞台剧一脉相承,可以体味出编导的良苦用心。两个多小时的舞台剧变成30集的连续剧,增扩自然是避免不了的,把功夫下在原剧情节的前面,先交待铺陈故事背景、人物身世及相互关系,制造原剧没有的戏剧冲突作为植入的铺垫,这不能不说是比较巧妙的选择。因为与原剧没有可比性,当观众跟着新的情节一路看下来,再与原剧的重点场景衔接,就不觉得陌生和生硬了。加上这段戏较为热闹,刘金山饰演的胡传魁和方子哥饰演的刁府大管家以及穿插其中的刁小三等都很具喜剧色彩,就使长达20集的“铺垫”有些可看性。我想,这可能就是电视剧版《沙家浜》开场能被接受,并取得一定收视率的原因之一。

  对电视剧应有不同评判标准

  记者:电视剧《沙家浜》与其他“红色经典”的改编有所不同的是,像《红岩》、《林海雪原》这类电视剧,均以优秀长篇小说为改编的基础,属于从文字符号向视觉形象的转换,没有参照系,再创造的空间比较广阔;而电视剧《沙家浜》改编自现代京剧,虽然京剧和电视剧都可笼统地称作“剧”,却属于两种不同性质、不同体系的艺术形式,在这方面您是专家,我无须赘言。

  我想说的是,对电视剧《沙家浜》应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不能简单地与当年的“样板戏”进行比对。因为看戏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听唱腔的,比如“智斗”一场,光是聆听三种不同行当和流派演员的唱腔,便可听得有滋有味,异常过瘾;而在电视剧中是得不到这种享受的。所以,一味与舞台剧相比,电视剧中的台词就如同喝白开水,淡而无味了,这是电视剧的先天不足。有了舞台剧的先入为主,再让电视剧中的阿庆嫂、胡传魁和刁德一像戏里那样有韵味、有光彩,就有些强人所难了———尽管他们都是实力派演员。

  刘连群:我同意你的看法,电视剧和京剧的《沙家浜》,两者既有可比性,又有不可比性,所以应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电视剧和京剧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京剧不仅是舞台艺术,而且是写意、虚拟的,它是靠从生活中提炼的、高度程式化的表演(即人们熟悉的唱、念、做、打)反映生活、刻画人物,更注重形式美,所以学术界称京剧以表演艺术为中心。《沙家浜》以及多出曾被冠以“样板戏”的现代京剧的艺术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声腔、音乐和舞蹈。而电视剧是一门写实的艺术,这样,在欣赏两类作品的时候,在比较的同时还须跳出来,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一个《沙家浜》,看它在向戏曲借鉴的基础上,是否用好、用足了影视自身的表现手段,给同一题材赋予了新意。

  我的感觉是,电视剧《沙家浜》借鉴有余,创造不足,集中表现在人物塑造上。许晴、陈道明、刘金山和任程伟都是好演员,而且从外形到气质都和原剧非常接近,容易为观众所接受;但电视剧提供的东西显然不足,缺少精彩的情节和点睛的细节,这就限制了演员的创造力。

  最大问题是“注水”过多

  记者:一般说,改编“红色经典”的目的除了政治形势上的需要外(如《沙家浜》是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而创作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用现代人的观念重新审视和演绎历史,以吸引4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在原则上是没有问题的。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现代人看戏难道就喜欢拖拖拉拉、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何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非要抻到二三十集犹不过瘾呢?听说,电视剧《沙家浜》的编剧曾这样回答质疑者:“如不合理地增加一些东西,如何撑够30集?”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一定要凑够30集,谁规定的?是投资者、广告商还是别的什么人?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会是观众。据报道,该剧在南方某地播出后,不少看着“样板戏”长大的中年人失望地表示,剧中增添的大量故事情节不仅有“注水”之嫌,而且反映了作者缺乏生活,手法拙劣,画蛇添足。

  由此可见,对“红色经典”的改编不仅要尊重原作,态度严肃,还应力避过多“注水”。因为即使你是编故事的高手,在缺乏深厚生活积累的情况下漫无边际地添加和延伸,也难免捉襟见肘,理屈词穷,甚至歪曲历史,脱离生活,使作品丧失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刘连群:一位著名主持人说过,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意指片面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的媚俗、格调低下。如果把此话借用到电视连续剧上来,是否可以这样说:“拖”或“注水”是影响作品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呢?

  电视剧《沙家浜》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失之于未免此俗。两个小时扩展到30集,按时间长度衡量,整整放大了十几倍,很难避免“水分”过多。最明显的例子是,前20集里阿庆嫂一直周旋在各种地方势力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她的资本是什么呢?仅靠能说会道和声称丈夫阿庆在上海什么帮会有根基云云,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还有为了增加篇幅而新添的汉奸邹寅生和公开露面的日本鬼子小野,与刁德一都属于阴柔型的笑里藏刀的人物,三个反派一种色调,非但不能丰富原作的形象色彩,从而生出戏来,而且有冲淡、抵消的副作用。这些地方,不能不说暴露出了创作者“拖”中的力不从心。

  艺术创作有自己的规律,特定的题材也有自身的局限,不是任何高手都能随意变化处理的。据说,电视剧拍的集数越多,越容易拉广告,这或许是市场规律。但观众就不是“市场”么?何况,对观众这个“市场”负责,也就是对作品负责,在市场化的运作中是不能忽视精品化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