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20年小人物大影像,荡气回肠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10:18 南方都市报

  本周重案

  《再说长江》

  CCTV-420:00

  品质鉴定:★★★☆

  资深电视精

  本周主持:齐帅

  新的刺激请来得猛烈些

  如非《再说长江》热播,大部分电视观众有谁会再谈起“纪录片”?《再说长江》无论多么强调点面结合,高新技术,新创作理念,它都是熟悉的国产纪录片模式:宏大叙事。说了是“大型电视纪录片”嘛,俯瞰记录也无可厚非,然而除此之外,能不能来点儿新玩意儿?

  先看看西洋景。两个青年画家背起画夹上路,一路上的见闻就是《敦煌写生》。日本纪录片《我长大了》用9台摄像机跟踪拍摄、报道日本东京附近三组不同年龄的幼童,第一次离家外出到超市购物的过程。他们在购物过程中不断出错,笑话百出,妙趣横生。正在明珠台每周二傍晚8点半播出的《ChildofOurTimes》把历时20年在多个家庭进行的庞大研究——Arewebornormade分阶段呈现在电视上,教授给小孩及其父母一起做的小游戏相当有趣。在大型电视纪录片上,《再说长江》耗时两年,西方比这更下血本的不计其数。法国纪录片《鸟与梦飞行》(又名:鸟的迁徙)拍摄历时4年,横跨5大洲、行程10万公里,动用最先进的高空摄影器材,耗资4000万美元,画面美轮美奂,音乐如天籁般。它被誉为法国有史以来最优美的纪录影片。“优美”是很难作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前缀的。

  纪录片还有个别号,叫做“人类的生存之镜”,这个大帽子把中国电视纪录片压得在21世纪有点喘不过气来。电视纪录片正襟危坐的形象在人们(创作者)心中根深蒂固。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从颂扬式的新闻纪录,到1980年代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再到1990年代的平民化百姓叙事,在它终于意识到平民化的重要性时,却仍是以截取社会标本,“用小人物反映历史”的方式进行。这种强调,让国产电视纪录片难以让人提起兴趣。

  不如“放弃你的所谓责任感,放弃你的所谓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像朋友和亲人一样去关心你的拍摄对象”。其实国内的民间映象老早就在做这项试验。华人留学生张丽玲在日本拍摄的《我的留学生活》在1990年代末红极一时,尽管制作上有点粗糙,但胜在贴身讲述留学生的生活点滴,没有多余的旁白把亲切的故事上纲上线,至今在互连网上仍有不少人搜寻。国内电视台拍板策划的纪录片也在尝试:央视的《再说长江》已经尽量“个人可以见证历史,城市可以见证国家,长江可以见证民族”;北京台和广东台联合制作的《留学生》也开始真情实意地关注这一群人的命运。也有人在题材上做尝试:《英与白》关注大熊猫饲养员的生活,关注他如何解决熊猫性欲问题;《最后的山神》关注鄂伦春萨满(巫师)孟金福的生活以及和下一代的断裂……在我们这些电视观众看来,挺好的,只是,这样的新鲜刺激应该来得再猛烈一些吧。

  角度:宏观

  态度:冷静

  要考究功过得失?世纪难题

  “一条亿万年生生不息的大江;一条孕育了伟大民族的大江;一条蕴涵着丰富历史的大江;一条充满了时代活力的大江。”这样的话语放到二十年前,自然激荡人心。只是二十年后旧话重提,未免欠缺新意。《再说长江》,再者,二次也。它依然从雪山走来,它依然向东海奔去,千百年来如此,二十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现在回头看,难道真是恰逢其时?

  大主题与小故事交融

  一篇名为《两个三峡都忧郁》的文章里曾说,文艺作品里有两个三峡,一种通常流淌在文人思绪里,交织的是千秋家国梦,人们忧心忡忡的是此地文化余韵会否成为绝响;另一个三峡并不关注这些诗情画意,而是留意这里的芸芸众生如何在新旧天地的交替中生生不息的大计。其实《再说长江》里也有两个长江。创作者一方面野心勃勃——从广告语“亿万年沧海桑田,五千年文明变迁,二十年波澜画卷,一部中国人倾力奉献的影像长江”可知;另一方面,也切切关照那些普普通通的长江人——重庆力帆集团的老板,张家界与猴子为伍的吴伯,三峡移民冉应福,为黄山争取世界遗产之名的官员……

  这两股势力的胶着,致使《再说长江》时而大主题,时而小故事。很多时候它们水乳交融,比如成都一集中,讲到时装设计师孙瑞和民间诗人、茶馆老板宋仲文对待市政改造工程的态度,“他们想留住的,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人,本身就是这城市的风景。这个时候的影像,秋水共长天一色,苍凉与明丽同存。

  这项工程总得有人做

  作为二十年来长江变化最为剧烈的一段,三峡该是重中之重。据说《再说长江》用了四集的篇幅聚焦三峡大坝带来的山河巨变,百万移民以一种“顾全大局、艰苦创业、舍己为公”的精神面目出现。其实,百姓并没有能力评说改造自然的千古功过,但他们不得不面对自身生活秩序的重新整合和价值再造时,他们的何去何从已经不是一句“舍小家,为大家”可以解决。

  此间改天换地的动静是如此剧烈,“考古新发现、文化新开掘、经济新发展、人物新变化、环境新面貌、江河新景观”……创作者想细细考究其中的功过得失简直是给自己出一道世纪难题。不管是不是用了历史地理学、文化遗产学、地理气候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来重新认识长江,那些被摧枯拉朽的花花草草、古迹流韵,已然毁尸灭迹一般随浪奔浪流。

  或许,得感谢《再说长江》为这一时间段的长江留下可贵的影像,这项艰巨工程总得有人去做。也或许,通过这幅长卷工笔画图,想从长江的前生后世看到中国的前生后世,将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小童

  角度:微观

  态度:激动

  从细处讲变迁,亲近动人

  原来印象中严肃、沉重的"大型"纪录片也可以如此亲近、鲜活、精致,既感动又让人回味。二十年前的《话说长江》创造了当时的收视奇迹,二十年后的《再说长江》一下子把我震慑住。倾听20年的巨变。33集《再说长江》讲述长江水流经地区的一个个侧面,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徽州独特的建筑风格到黄山的俊美、上海的时尚。每一个地方,从人讲起。他们找到了几位曾经出现在20年前《话说长江》里的面孔:那个奔跑在重庆跨江大桥上的小孩、葛洲坝上的年轻操作员、路上推着自行车带小孩的女军人……他们把自己这20年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个人的脸上多少都有点激动。推自行车的那位女军人,如今两个儿女都已成家,她说:现在是他们开着车带我上街去。这由不得让电视机前的我同样想起自己的20年前:豆丁儿大,扯着妈妈的蓝色工作服到路边小地摊上,用粮票换个漂亮的脸盆来。编导让观众从波澜壮阔的景象的缝隙,窥视到这20年间的沧海桑田。一位上海老太太自1957年以来的记账本,被摄制组翻了出来,作为时光变迁的最好见证:1957年,丈夫年收入805元;2005年,丈夫年收入19087元。她说账本上最小的一项开支,是20世纪50年代某日她买了根冰棍花了0.4分钱,最大的一笔开支,是两年前老两口家里

装修花的2.3万块。听这位老太太数流水账,小时候的片断逐一掠过脑门:二十年前不过5毛钱的红豆冰棒、如今3块多一根的明治雪糕……像看着自己的成长记录一样,一直想到了今天,晓得回忆的甜味。慨叹"今非昔比",是由小人物、小事情、小联想而生发的。值得一赞的当然还有画面。高清设备,加上大量的航拍、地面拍摄和水下拍摄,把大河全貌展现得生动细致,配合精美的3D动画,长江的脉络从抽象的描述变成具体实在的图文。航拍长江源头,一片泛着白光的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密布的70多条冰川犹如巨龙,而海拔5800米的姜根迪如从冰川融下的一滴水,妙不可言。历史的厚重,人文的生机,逐一言说,宁静,而又荡气回肠。

  小云

  图:

  昔节目主播今

  昔重庆男孩今

  昔上海南京路今

  昔女兵母子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