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这画,用木炭来画,用馒头来擦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12日10:18 南方都市报

  美术广东广东美术五十年回顾

  对话·胡大江胡川妮

  胡大江:旅美艺术家,胡一川的儿子

  胡川妮: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胡一川的女儿

  南方都市报:胡一川先生创作《前夜》这幅作品的背景是什么?

  胡大江:那时候胡一川从苏联访问回来。当时我们跟苏联已经有很多摩擦了,我们坚持要走自己的革命道路。他的创作很注重抓历史题材,抓时代的信息。所以他的作品都很有时代性,在这幅作品中,他要表现的是阶级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斗争前期。

  胡川妮:胡一川有个笔记本,上面记载了他一生当中想要做的几个创作。所以他很少进行即时创作,他都把这些记下来,然后构思很长时间才去做。

  南方都市报:《前夜》所反映的内容是什么?

  胡大江:这幅作品反映的是一次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暴动,在暴动前所做的最后一次策划。看画面的内容,桌上只点了一盏台灯,窗子被布严严实实地遮了起来。他们在里面开会,外面有人在放哨。前面两个手榴弹代表了敌人的堡垒,有个人在说,我们要进攻,要包围。外面放哨人进来说,有嫌疑人进来了。这个放哨人就是我母亲的形象。胡一川抓住的是一个瞬间。

  胡川妮:总的来说,这就是领导者在一个普通老百姓家里部署工作,准备发动工农武装革命。

  南方都市报:胡一川先生生前有没有提及他创作《前夜》的构思?

  胡大江:还是谈过很多的。他特别跟我们说过关于灯的细节,没有点天花板上的大灯,而是点了一盏小台灯,那是为了隐蔽,怕被敌人发现。

  胡川妮:他在《广东画报》专门谈过这幅画。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还设计了用桌布和床单把窗子遮起来的细节。

  南方都市报:这跟胡一川先生自己的生活经历有没有关系?

  胡大江:有关系的。他很多画里面都有这样的构图。比如,他特别喜欢画煤油灯,这跟他早年的经历有关系。

  南方都市报:这幅作品创作时有些什么细节故事没?

  胡川妮:这幅画我是看着他画的。他是用木炭打稿的,修改的时候要用馒头来擦。1961年的时候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吃的东西已经很紧张了。我们每天还要留四分之一个馒头给他画画。

  胡大江:胡一川当时还忙着建校,又要搞这个美术创作。为了1963年的十年校庆,他不但要自己带头搞这个创作,还要组织全校师生搞创作。那时候,他经常站在阳台上,看见有老师从下面走过就喊人家:“哎,你的作品怎么样了,进来坐坐,我们谈谈。”在他这样的督促下,1963年的那次师生创作展览影响非常大,《前夜》也是其中之一,后来还去北京展出。

  南方都市报:听说,当时还请了一批模特?

  胡大江:是的,他有很多画都是现场请模特来照着画的。不但是模特,连驳壳枪和手榴弹都是他去珠江电影制片厂借道具来画的。

  胡川妮:他请模特来画画,在1963年文艺整风的时候还成为了一个典型,说他阳奉阴违,要他取消采用模特绘画,他为此写了很多检查。直到后来,毛主席说,用模特画画是科学的,可以用模特。这件事情才算了结。你看他《前夜》里的工人农民都是有模特原型的。

  南方都市报:那些模特是哪里来的?

  胡大江:有些是教务处安排的。有时他自己在外面看到合适的,也把人家叫来。《前夜》里有一个是我的堂兄弟,当时还在中学念书。我母亲也在里面。

  胡川妮:他跟我们在街上,有时看到一些人形象很突出,很具有工人的气质,就会跟我们议论,这个人形象很好,很适合绘画表现。

  南方都市报:在技法上面,胡一川的创作有什么特点?

  胡大江:在光线的处理上,他比较偏向伦勃朗,喜欢运用红色,注重光线的反差和对比。他有时自称为“笨油画”,因为他油画的笔触很粗,但很利于表现出革命的力量。在构图上,他讲求“安排”,他学过国画,喜欢用大泼墨,又搞过版画,对黑白的处理很有把握,这些特点在他的油画中都能体现出来。只要出现两个以上的人物,他就要构思。他的画能让观者一眼就看出来,画中的人物在说什么做什么。

  南方都市报:这幅作品发表后,社会反响怎么样?

  胡川妮:胡一川就是想用自己的艺术把那些历史时刻记录下来。这幅画送到北京去展览,马上就被收藏了。他的创作热情影响了整个美术学院,那时候师生之间,谈论最多的就是艺术创作,1961年、1962年前后的广州美院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常说,创作就是艺术的灵魂。

  经典艺术

  《前夜》胡一川油画138×176cm1961年

  胡一川(1910年-2000年,原名胡以撰),福建永定人,著名版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其作品主题鲜明,富有时代特色,笔法粗犷、有着浓厚的气韵和个性。

  点评·许钦松

  广东美协50年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胡一川先生的油画《前夜》是革命历史画的代表作品之一,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作品描绘土地革命时期几位革命者在发动武装起义的前夜策划行动的场景,革命者专注的表情和坚毅的眼神,以及马灯耀眼的光芒预示着革命的必然胜利。作品以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绘画语言刻划了革命历程的艰难和起义者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解读·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以手榴弹迎接黎明

  《前夜》创作于1961年。据胡一川1961年8月10日的日记,他是在1960年底访问苏联回来后,为了纪念党的四十周年,从1961年2月开始创作《前夜》,至同年的6月20日左右完成。作品马上参加了在广州文化公园举办的广东省美术作品展。1962年5月,《前夜》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关于创作的体会,他说,“通过这次搞《前夜》的创作,我深深感觉到,在我担任学校工作的特殊情况下,如果不抓紧时间顽强地努力是根本无法创作的。”这好像与作品本身无关,但实际上是胡一川长期以来对待行政工作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紧张关系持一种顽强的态度。在他多年的日记中,这种心情跃然纸上。

  《前夜》表现的是革命暴动前夕的紧张气氛。胡一川表现暴动前夜这个主题的最关键之处是什么?我认为是整齐地并排在桌面上的两颗手榴弹。没有了它们,这可能只是一次地下工作会议;如果代之以枪支,又有多种可能:分配武器、擦枪、准备明天的行军等等。但是,这两颗手榴弹却具有完全的叙述力量,它的叙述显得很专一、很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它们将实现自己的杀伤力。作者很担心暴动这一事件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而且也很担心暴动的性质会模糊不清,因此手榴弹和党旗是最重要的物事。作者在日记中说,王朝闻说他的油画有版画味。他的油画人物的刻划,以粗的线与面相结合,如黑白木刻般有力。他的画可称为中国的、胡一川式的“土油画”,自具朴素坚实的风神。这一特色同样体现在他的另一件作品《开镣》中。

  在1962年1月8日的日记中,他写在脑子里不断地酝酿着《黎明前》的创作,认为自己的主要精力“还是致力于有一定主题思想的大幅创作”。“你现在如果不再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重要的创作上表现伟大的时代是要后悔和犯大错误的。”可以相信这是很真诚的心声,正如在暴动的前夜不把手榴弹准备好的话那是要后悔和犯大错误的。反过来,我们有理由想像他不断酝酿的《黎明前》与这幅《前夜》将有何区别——黎明前比前夜要更接近黎明,迎接黎明的还会是手榴弹么?在革命历史画史上,胡一川以其异常质朴的精神与艺术风格留下个人深刻的印记。

  采写:本报记者李怀宇实习生熊雅芳

  总策划:陈

朝华王来雨方旭东(特邀)

  艺术主持:许钦松

  艺术顾问:李公明王璜生杨小彦

  图片资料提供: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