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白求恩不再是书本上的英雄符号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8月16日00:28 新晚报

  电视连续剧《诺尔曼·白求恩》自本月11日起在中央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高度重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的结合,为时下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该剧让观众重温了白求恩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为宣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一份生动形象的教材。

  “拍白求恩是一生幸运”拍摄《诺尔曼·白求恩》的年轻女导演杨阳,在筹备
和拍摄白求恩的几百个日日夜夜里,她无数次为白求恩的精神所感动而流下了热泪,甚至在拍完后的一年,杨阳还无法从那种情绪中解脱出来。形容整个拍摄过程,她说自己仿佛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走近白求恩,就是在叩问自己的心灵。” 笔者:作为女导演,为什么要接拍一部条件艰苦的革命战争戏?

  杨阳:我当初接到这个本子时,正在谈另一个剧本,连合同都签了,但我没有犹豫,宁愿赔钱也要接下这部戏。因为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白求恩只是印刻在书本上的一个英雄符号。有多少年轻人还记得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外国友人?因此我下决心要把真实的白求恩的故事拍出来,让今天的青少年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笔者:这部戏拍摄远跨加拿大、中国山西等多个地方,拍摄历时半年,其间一定有不少困难吧?

  杨阳:是的,困难不少,我们在国内的拍摄地选在山西偏远山区,住的是窑洞,条件十分简陋。拍摄期间,有时最多的一个镜头里需要200多个伤员,光化妆每天就要花去很多时间,一天拍下来大家都累得要命。在加拿大时,为了节约拍摄成本,我恨不得每天都连夜拍摄。即使这样,也从未后悔拍摄这部戏,可以说,能够拍摄白求恩,是我一生的幸运。

  笔者:剧中白求恩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是怎么挖掘出来的?

  杨阳:主要是根据他的自传、书信以及别人回忆录中对他的描述得到的。比如在白求恩的日记中,我们得知了他一次大发雷霆的原因。原来,他让现场的人们献血,很多人都害怕。后来翻译向他解释说:“中国人不是害怕抽血,而是害怕不知道的、陌生的东西。”于是白求恩理解了,就一次次地抽自己的血,给大家进行现场演示。

  笔者:剧中为什么考虑用相当的篇幅表现他来中国之前的生活?

  杨阳:白求恩一生只活了49岁,可是他离开人世的时候苍老得像一个69岁的老人。他做事认真,也喜欢女性,热情、率真、不拘小节与敏感、脆弱、冲动的个性并存,这些都构筑起一个真实的白求恩。

  摆脱概念化的“英雄” 赵长天(《萌芽》主编)

  王周生(上海作协理事)

  虽然看完电视剧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接受采访时,赵长天仍然难掩激动地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看了《诺尔曼·白求恩》后,我还是哭了。作为一个医生,他只是在做他的工作;作为一个人,他的行为又是如此高尚。”他认为从毛泽东时代起,白求恩就成为中小学生口中所背诵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虽然孩子们可以把它背得滚瓜烂熟,但白求恩却一点点成为一个概念化的人,离人们越来越远,“《诺尔曼·白求恩》中的白求恩,不是‘假、大、空’的英雄,他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感性、冲动的一面,甚至看上去有点加拿大‘愤青’的味道。但是在感性背后,我们能看到他深刻的理性,对社会的责任。”

  王周生也有着同样的感觉:“从以往的文字和表演形象而言,白求恩的形象过于平面化。其实,白求恩作为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意义要大得多。电视剧用大量真实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白求恩,摆脱了概念化、模式化的英雄窠臼。他是一个高尚的英雄,亦是我们身边亲切的朋友,这样的影视艺术能让年轻人得到真正的感动和教育。”

  “白求恩”拍摄有创新 作为专业影评人,聂伟从影视拍摄的角度分析了《诺尔曼·白求恩》的意义:“电视剧不仅谱写了白求恩一生的传奇,也告诉广大电视人一个‘传奇’:那就是关于荧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如何拓展表现能力、如何创新艺术手段的问题,尤其是如何通过先烈形象来反思今天的生活。剧中首次用相当的篇幅表现白求恩来中国之前的生活,与他日后来到中国行医时的艰苦生活形成对比,更突出其精神所在。”

  此外该剧在电视剧拍摄的艺术手法上也有所突破,机位转换多、镜头构图好、对白文学性强。让聂伟印象深刻的是一场白求恩身穿中国

八路军军装,与一群中国护士围坐在最具中国西北特色的土炕上的戏,“这个构图虽然简单,但给人温馨的感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